(30岁学什么技术不晚)(30岁学厨师晚不晚)

(30岁学什么技术不晚)(30岁学厨师晚不晚)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

第十二章 心脏发病既急又凶险,可控可治预防宜早

第十二章 心脏发病既急又凶险,可控可治预防宜早

猝死,大多是心脏性猝死,这是心脏病发作的凶险结局。发病急,很凶险,这是大家所共知的常识。然而,患了心脏病,有的人不知道自己的凶险,看似很健康,自己没啥不适感觉,但是,验验他们的血流就吓一大跳,血脂异常、血黏度增高,测量血压又很高,血管中已埋下了定时炸弹,血液中暗藏着杀机。有朝一日,遇到突然诱因,如过度疲劳、过度兴奋、气象变化等,都会诱发心脏病发作。那么,怎样应对?患病以后怎样急救?最重要的是怎样做好自我预防?护心要靠医生,更要靠自己。心脏病风险是可控的,心脏病是可治疗的,它不是绝症,只要重视治疗和控制,带病同样能争取长命百岁。那么,怎样自我保健、自我控制?该怎么就医?该怎么生活?平时该怎样注意安全?一旦出现险情怎样应对?一切的一切,所有人群都应有所了解,这就是自我保健。

第一节 心脏性猝死可防可控,专家答疑温馨忠告

一、猝死过一回,还会再猝死吗

问:我今年4月11日在活动和负重后突感胸闷,去医院检查,右冠状动脉99%堵塞,当即安装2个支架。差点猝死,教训深刻!

5月5日出院以后,遵医嘱服药,每个月化验血常规、生化全套、做心电图等。现在饮食也完全改变了,按医生指导吃健康饮食,每天步行15公里,体重经3个半月的控制饮食和运动,下降了5公斤,平时也没有什么胸闷等不适感觉。我想请教专家,通过降脂和改变饮食习惯,动脉粥样硬化能否逆化?我是否还有猝死的危险?

专家:你的血管病变是严重的,经过积极的治疗和你自我努力,对生活方式的改变,目前看病情是比较稳定的。从目前临床试验的结果来看,有研究证实,应用他汀类药物调脂治疗,可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缩小,所以,应当坚持服药。但从你的病情来看,要达到完全逆转难度较大,如果你另一侧冠状动脉出问题还是十分危险的,请定期门诊复查。可在一年后复查冠脉造影,从手上的桡动脉做,创伤小,恢复快。如病变加重,可根据情况再行冠脉介入治疗。

二、人真的会劳累死吗

问:人真的有累死的吗?我看现在过劳死的人,好像都不是体力劳动者,反而是脑力劳动者较多。

专家:过劳死的原因很多,工作疲劳、吸烟、酗酒等不良生活习惯,生活不规律等,都是引起心血管病的致命杀手,所以,防猝死,就要注意劳逸结合,纠正不良的生活习惯。

问:我看到报纸上说,不少猝死的人往往事先没有什么预兆,而且家属回忆平时身体也不错,怎么会发生这种悲剧呢?我也是刚过40岁的人,平时到了下午、傍晚总是感觉疲劳,体检没查出啥大毛病,但自己总觉得不如以前了,需要怎么保健呢?

专家:猝死的原因很多,有先天性疾病引起的,也有由急性心脑血管病引起的。建议你改善生活方式,定时检查,如果发现问题,争取早日治疗。

三、血压不达标,拖累心和脑

问:血压正常了,是否可以停药?

专家:血压一旦降了下来便以为可以停药了,担心用药时间长会引起不良反应,这是误区,极为有害!服药断断续续,血压反复波动,结果心脑血管事件(猝死)有增无减。要明确血压降至正常或理想水平后仍然要坚持用药,任何时候都不能随意中断用药。现代医学研究显示:血压在理想范围内越低越好,只要平稳地将血压降至目标水平以下,既可减轻症状,也可减轻各种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如果除了高血压,还有糖尿病、高血脂、肾病时,目标血压水平应降得更低,应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这样有助于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但是,过多地依赖药物,面对非药物疗法不够重视也是不对的。比如:边服药降压却又大量吸烟,这是十分危险的。一方面药物降血压,另一方面却吸烟使血压上升,这样既影响药物的疗效,又会严重影响心脑血管的健康。所以,高血压患者必须重视非药物疗法,除了不吸烟之外,饮食防病与保健也十分重要,选对食物与吃的方法,饮食疗法做得好与不好对远离“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危害的风险关系很大。同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吃健康平衡膳食,增强锻炼,心脏性猝死是可防可控的。

四、生活小节影响健康

问:我今年34岁,办公室文员,最近领导老是叫我陪客户吃饭,免不了要喝点酒,但是,这几天开始,我发现喝了酒之后就有胸闷的感觉,感觉空气不够似的,去外面空地上走走就感觉好一点。我想问:这是不是冠心病?我比较担心,会不会像报纸上刊登的一样“猝死”?还有,需要我做哪些检查?吃什么药物好?

专家:我想你最大的问题可能还是和过度劳累、饮酒有关。很多人喝了酒以后有胸闷的感觉,但是,并不一定是冠心病,也不要着急去吃什么药物。可能的话可以去医院心血管病专科咨询,让医生为你查查心血管是否有问题。但是,生活方式其实很重要,很多不良的生活方式最终损害自己的健康,虽然工作重要,但健康更重要,往往生活小事不重视,会危害健康大问题。不是吗?

五、吸烟饮酒易患高脂血症

问:我虽然喜欢吸烟、喝点酒,但菜吃得不多,尤其肥腻菜都吃得更少,怎么也会患高脂血症呢?

专家:酗酒或长期饮酒,可以刺激肝脏合成更多的内源性甘油三酯,使血液中的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增高而引起高脂血症。嗜烟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是不吸烟的2~6倍,且与每日吸烟支数呈正比。原因之一与嗜烟者每日超过20支烟,血清中总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水平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降低有关。有的人适应能力很强,极低密度脂蛋白分泌增多时,甘油三酯的清除也增快,因此持续饮酒数周后,血清甘油三酯水平可恢复正常。但是,另有一些适应力差、长期大量饮酒的人,就会出现严重的高脂血症。因此,中年人一定要戒烟、少饮酒。

六、怎么知道自己有无冠心病

问:很多猝死的人不知道自己有冠心病,那么,如何早知道?

专家:目前,诊断是否是冠心病,确诊的最佳检查方法是依靠冠状动脉造影术。很多人一听说要手术就非常害怕,其实,没有必要害怕。目前,通过桡动脉途径做冠脉动脉造影,检查者的痛苦已经与护士打针一样,可以走着进入导管室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微笑着走出导管室告诉家属自己的造影结果。

七、预防急性心脏性猝死从青年开始

问:为什么现在心脏性猝死的人越来越年轻了,过去是老年人的疾病,怎么会年轻化了?

专家:近年来,心脏病患病人群日趋年轻化,35~50岁人群发病率增长速度较快。由于心脏病易导致心律失常,几乎所有的心脏病患者都有可能发生猝死。由于心脏病致人猝死发病快,又大多没有什么征兆,第一时间难以得到有效救治,80%左右的患者死在家中,因此,此病的关键还在做好预防。

人的血管从20岁以后就开始退化,功能开始减弱,所以,应该从年轻的时候就开始预防心血管病。要定期到医院体检,及早发现心脏问题,尽早进行干预。发现了冠心病后要预防出现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严重问题。没有病的时候到医院做检查,这是一级预防,真正有了冠心病就要二级预防了。这时候,要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定期复查,合理用药,用药的情况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冠心病一旦被确诊后,应当接受规范治疗,还要治疗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只有正规的治疗才能有效地防止猝死。

此外,中青年人、老年人当出现胸闷、胸痛及其他胸部不适时,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就诊,请心血管专科医生诊断是否已患上了冠心病。冠心病最常见的症状是胸骨后压榨样疼痛,同时,典型的心脏病发作疼痛会向左肩、左手或后背等部位放射,还有不典型的就更复杂了,无心绞痛的病情更严重。中青年人一旦发生上述症状,比老年人更容易发生猝死。因此,在这里要提醒中青年人,要警惕,一有心脏不适要立即上医院就诊,切莫忽视。

我国心脏病的患病率与死亡率都在急剧上升且呈年轻化,因此,如能积极改善生活方式,不吸烟、少饮酒,坚持运动,平衡膳食,重视饮食防病与保健,饮食宜少食多餐,不暴吃狂吃,以清淡、富含维生素及蛋白质食物为主,少吃肥肉和动物脂肪,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瘦肉、鱼类、豆制品,吃得合理是防病之本。

第二节 心脏性猝死救治要快,日常预防不可忽视

背景资料:2006年12月20日上午9点43分,北京999指挥中心接到一个求助电话,这个电话是从马季先生家中打来的,指挥中心派车立即赶往马季先生在天通苑的住所。

在现场,医生看到马季坐在厕所的马桶上,当时已经丧失了血压、呼吸和心跳,初步诊断为突发心梗。

最后,医生对马季进行了一系列紧急救治,将马季送往了昌平中医院天通苑分院,医院在进行了全力抢救后仍没有效果,著名相声艺术家马季被宣告死亡,享年72岁。

马季先生突然离世让人悲痛,同时,也引起人们对心脏类疾病的又一轮集中关注。那么,如何才能防患于未然,让身体远离心血管病变的危害呢?《当代健康报》记者专访了心血管病专家和急救专家,谈心梗猝死及其救治。

专家档案:杨跃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副院长。王勇,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心内科主任医师。

一、心梗猝死,救治贵及时

记者:当时999是第一时间赶到事发的现场,那个时候的情景是怎样的?

专家:指挥中心在9点34分接到报警后迅速派车前往,当时并不知道是马季先生,到达现场后,就看到马季先生斜靠在马桶上,当时血压、脉搏各种生命指征已经为零,瞳孔散大,颈部已经僵硬,四肢冰冷,我们迅速地把他抱到地上,进行现场心肺复苏抢救。

记者:据你推测,那个时候马季先生已经离世多久了?

专家:估计起码在一个小时左右。

记者:999的人员到达现场以后,发现马季先生猝死的原因是什么?

专家:考虑是急性心梗导致死亡,当时只有考虑首先是心脏性猝死才能这么快,而且,马季先生有多年的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病史。

记者:在平时999接到报警的一些信息中,关于心脏性猝死的大概有多少?

专家:这几年经过统计,心脏性猝死占整个出车率的15%~20%。但是,随着季节有很大的变化,夏天少一些,天气寒冷或是返暖的时候,这两个季节突发心梗猝死的人数比平时增加很多。

记者:心脏性猝死在心脏病发病的死亡率当中,大概是一个什么比例?

专家:如果是有心脏病史的病人,死亡最直接的原因是冠心病。冠心病在我们国内是逐年上升的,发病率与死亡率都已超过了一些发达国家,我们每年死于心血管病的人数大概是260万。其中北京地区还有一个特殊的现象,就是趋于年轻化,要比其他地区更突出一些,很多年轻人得心脏病,33~44岁之间的人,发病率已经增长了154%。

记者:马季先生有可能因为什么样的原因发生猝死呢?

专家:马季先生的猝死,显然是心脏性猝死,而且是由冠心病突发引起的,因为他20年前就已发作过心梗,他最近几年可能有感觉或没有感觉,以为好了实际上没有好,所以,很容易突然某个血管堵塞,诱发猝死。

记者:刚才提到去马老先生家的时候,发现已经是马季先生死亡一个多小时了,那么,抢救这类心脏性猝死的有效时间大概是多少?

专家:突发猝死的最有效抢救时间是4分钟,对于心脏来讲,这4分钟是非常关键的,抓住这4分钟,有的病人就有生还的希望,如果这4分钟白白的放弃了,有可能生命得不到挽救。可以这么说,心脏病一旦发作,如果马季先生要在任何一家医院的急诊室,或者999到现场后,立即看到他倒下去进行急救的话,抢救的成功希望还是很大的,大概在80%以上。如果说像马季先生这样在家里边,只要不在急救的地方,这种抢救过来的希望还是比较渺茫的。所以,关键的问题还是不要指望这4分钟,也不要指望他在急诊室晕倒,而重要的是做好日常的预防。

小贴士 家中常备四种药

居高不下的患病率和较高的死亡率,让很多人提起冠心病就心有余悸。其实,拥有良好的生活方式是人们远离冠心病的关键。可是,对于那些已经被确诊为冠心病的病人,如何避免发生心绞痛、心肌梗死等猝死呢?这时候,家中备几种常用药就显得非常重要了。一般家中常备下列四种药:

1.硝酸甘油

对冠心病患者来说,将硝酸甘油称为“救命药”倒也不算太夸张。因为这种药能够对抗心绞痛,只要舌下含服1片,就可以在1~2分钟之内迅速扩张血管,改善供氧,进而达到缓解疼痛的目的,可谓“奇效”。而且它的副作用小,一般只会引起轻微的头痛,即使是那些没有被确诊为冠心病的人,一旦出现胸痛也可以服用。

当然,任何一种药物都不可能是“万灵丹”,对于某些病人来说,如果服用1片没作用,可以隔5分钟再服用1片,重复2次后仍不见效者,就必须立刻送往医院了,恐怕是心肌梗死了。

2.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

它与硝酸甘油作用相似,硝酸异山梨酯同样能够起到扩张动静脉血管、缓解心绞痛症状的作用。不同的是,硝酸异山梨酯作用时间较长,却起效较慢,所以通常不作为急救药物使用。只有那些使用硝酸甘油不见效,或极少数对硝酸甘油过敏的患者才能使用。

3.阿司匹林

预防冠心病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阿司匹林正是为了这个长期“抗战”而生。阿司匹林能够作用于血小板,控制聚集形成斑块,每天服100毫克左右。长期服用,就可以大大降低出现血栓的概率。

4.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当今世界各国公认的降血脂药物。此外,它还具有稳定斑块的作用,可以长期服用,以避免血管被脱落的斑块堵塞。当然,他汀类药物的使用需综合患者的冠心病危险程度及其血脂水平。如低密度脂蛋白过低(小于70毫克/升),冠心病危险程度较小的患者就不适用,否则,很可能会让血脂降得过低,也不利于健康。

不过,患者不论使用哪一种预防和治疗冠心病的药物,都需要经过专科医生的认可,否则只可能是治病不成反误事。

二、防止心脏性猝死,预防很重要

记者:人的心脏是什么样的状态?发生什么状态的时候就有可能会导致心脏性猝死?

专家:大家都知道心脏是一个泵,但它同时也需要给自己供血,如果给心脏供血的血管堵了,就会导致心脏缺血、缺氧,如果堵得很厉害,很容易突发心脏停搏。心脏停搏只要有5~10秒钟,人就会晕倒。当然,除了心脏不跳以外,还有一个情况就是心律失常,或者叫室颤,这样也会晕倒。

心脏性猝死的根本途径有4条:①冠心病;②心脑血管发生破裂;③心脏血管阻塞;④心律失常。

记者:马季先生患心脏病20多年,在20多年当中也过得非常好,怎么就那一天在马桶上突然发生这样的悲剧呢?

专家:马季先生还患有糖尿病,糖尿病是突发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糖尿病病人有一个特点,就是对疼痛的反应不是很敏感,有时候可能没有任何不适感,没任何不舒服并不代表心脏是处于稳定或者健康状态,医学上称为无痛性缺血。另外,马季先生在大便的时候,也容易诱发心肌梗死或者室颤,因为大便的时候腹压增高,冠状动脉张力会有一些变化,容易导致斑块破裂、血栓形成,最后导致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的诱发因素有6条:①高血压;②气候变化;③大便用力;④情绪变化;⑤过度劳累;⑥过度运动。

记者:我听说好多老年人在冬季特别容易发生这样的问题,请问,怎样正确应对?

专家:我们医院急救室每年都会遇到这种情况,像不适当的锻炼、劳累,加之对自己身体的情况不了解,有的人认为自己身体很好,实际上,很多潜在疾病因素都存在,但是,没有引起警觉和注意,也没有经过专科医生的检查,所以,当认为自己身体好的时候,进行剧烈活动,这种情况就容易诱发心脏性猝死。

记者:能不能在心脏性猝死前预见这个事件发生?比如说,病人本身没有一些很特殊的感觉,或者旁边人能够看出来他有一些变化?

专家:有的。一般来说预示心脏性猝死,主要有几种症状:比如首次发生心脏不舒服、胸痛,停下来就好,就是一过性的那种症状,包括牙痛、背痛、胃痛,都是这种提示。

心梗的征兆表现有5条:①一过性胸部疼痛,轻微不适;②胸闷、胃痛、背痛、牙痛;③晚间憋醒,突然感觉胸闷而惊醒;④面色苍白,感到心胸不适;⑤大汗淋漓,烦躁不安。

记者:应该怎样预防心脏病突发?

专家:主要是预防心肌梗死,预防有几个层面,一个就是心脏血管粥样硬化的预防,主要做到戒烟,控制高血压、高血脂,重视饮食防病与保健,吃得清淡一点,合理一点。

预防心梗有8条措施:①控制好血压、血脂、血糖;②不吸烟,少饮酒;③合理饮食,避免吃高脂肪、高糖、高盐饮食;④适当运动,提高体质;⑤彻底检查和治疗心脑血管病;⑥避免情绪波动;⑦按时服药;⑧避免过度劳累,切勿暴饮暴食,一定要重视饮食防病与保健。

第三节 分析心脏瓣膜病案,认识食物治病的重要性

据统计,急性风湿热或叫风湿病,以女性占多数,且大约85%发生在30岁之前。慢性风湿性瓣膜病变,即是由风湿活动反复发作造成的恶果。目前公认的风湿热的发病原因与上呼吸道的一种病菌——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病人常因过度疲劳、着凉或受潮湿等因素的影响而招致急性扁桃体炎、咽喉炎或猩红热,部分患者继上述疾病后,出现发热、关节红肿疼痛、皮疹、心慌,青少年患者还可能伴有异常的神经系统表现。这种病颇有复发倾向,若治疗不及时或医治不当,日久便会引起心脏瓣膜增生、粘连,以致硬化,甚至丧失其正常的生理功能,此即为风湿性心脏瓣膜病。

严重的心脏瓣膜病,最终无一例外产生心慌、气短、浮肿、咳血、心律失常或引起血管堵塞,患有风湿性心瓣膜病的女性,常常不适宜生育,以免促使病情恶化。

风湿性心瓣膜病的防治,首先要从控制感染入手,预防链球菌,目前有专家认为病毒感染也可导致瓣膜病。平素应加强身体锻炼,增强机体抗病能力,适当注意营养,生活安排要有劳有逸,要防寒防潮。积极治疗和消除溶血性链球菌感染病灶,如摘除反复发生炎症的扁桃体,拔除或医治龋齿,对慢性鼻窦炎给予认真治疗。曾患过风湿热的病人,要格外提防疾病的复发,每年冬春季节,是链球菌感染多发的时令,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取预防性服药。一旦发生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应积极进行彻底治疗。

由于心脏瓣膜及其周围组织受损发生形态或功能异常,从而引起瓣膜狭窄或关闭不全,称为心脏瓣膜病。病人除积极治疗服药外,在生活上能自我照顾,也是维持生命、控制病情发展的重要措施。

那么,起居生活与饮食应注意哪些问题呢?

一、注意活动强度

1.患有瓣膜病,在进行活动时,不宜出现呼吸困难、心绞痛、疲劳或心跳等症状。除防止激烈活动外,可以参加普通劳动,也可进行游泳、散步、性生活等活动。高龄妇女经医院检查同意后也可妊娠。

2.当从事较重的活动,出现呼吸困难、心跳等心脏不适症状时,应控制活动强度和活动量。可从事轻微劳动、散步,也可短时间游泳。洗澡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水温不宜过高。是否可以妊娠由医生检查决定,有50%以上的患者,妊娠后病情加重。

3.如果进行一般性活动也经常出现呼吸困难、心跳、口唇发紫,此类病人应十分谨慎,原则上不能进行体育活动,不宜洗澡,可用湿毛巾擦浴,禁止性生活,不得妊娠。

4.稍许活动即感呼吸困难,安静时也出现心衰症状,这种病人应停止各种劳动,充分休息,禁止性生活。

二、饮食控制方面

饮食除常规控制事项外,主要控制食盐的摄入量,轻度不全者每日食盐量控制在5~6克,中度以上者控制在3~5克。无明显水肿的患者,不必限制饮水的正常摄取。一般饮食量不宜过多,因心脏瓣膜病长期使用利尿药如洋地黄等强心药物而引起低血钾,可出现疲劳症状,为了缓解疲劳乏力,平时可以多吃香蕉、葡萄等含钾较多的水果。缺钾严重者,可口服补钾类药剂予以补充,以减轻症状。

案例:她服用大麦嫩苗麦绿素减轻疲劳程度。

徐某,女性,因心脏瓣膜病而发生严重缺钾,走路拖脚不起,爬楼梯无力气,稍用脑力就思维迟钝,睡眠不足引起精力不足,精神不振,昏昏欲睡等。医生听了她的主诉后,告诉她这都是体内缺钾所出现的症状,于是,配了一种叫氯化钾的药水。可是,这种药水实在难服,不仅气味难闻,口味更难入咽,小徐不肯服用,但是,药不吃病症更重了,只得卧床休息。

丈夫见她疲乏无力,很着急。一天,他听朋友介绍:麦绿素含钾量很高,每100克中含钾量8880毫克,含钾量比香蕉高25倍。朋友说:既然你妻子因心脏病而体内严重缺钾导致疲劳不能活动,何不买一些麦绿素来试服?麦绿素不是药,却能对人体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被称为“细胞养护宝物”的天然植物保健佳品。

于是,小徐开始服用麦绿素,早、晚各服5粒,1周后就有了转机,觉得不再疲劳了。半个月后像换了个人,干家务也有精神了,感到十分惊奇。于是,她与丈夫来到供应这种麦绿素的单位,找到金开健康家园首席预防医学专家孙教授,询问为什么服用了麦绿素后就不疲劳了,原因何在?

孙教授告诉了她服用麦绿素为何能解除疲劳之奥秘。

疲劳,它表现为很多方面,有剧烈活动后肌肉疲劳;用脑过度或精神过度紧张,引起大脑疲劳;睡眠不足,引起昏昏欲睡;也有因服药引起的反应而感觉疲劳等。专家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疲劳,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体内缺钾。

钾是提供一切生命活动能量代谢不可缺少的重要元素,它可以保证酶的正常工作,维持神经肌肉的应激性。当钾摄入不足时,或者因体力、脑力透支,细胞内钾离子减少,代之以钠离子和氢离子。这种细胞内外离子的浓度差改变,使神经肌肉细胞膜的应激性下降,神经冲动传导发生障碍,导致细胞产能不足,所以,我们说疲劳是缺钾导致代谢产能不足的表现,尤其是耗能较多的大脑和肌肉特别敏感。专家经过研究发现,疲劳是人体对钾过度流失产生的一种抑制反应。人体的生命活动只要在进行,钾就会不断地减少,当钾减到一定程度时,人体会“智能”地采取“紧急措施”来阻止钾的继续流失,此时,人就会感到疲劳,这是机体向你发出“需要补钾”的警告。在研究中,专家还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人体对钾和钙的吸收与体内镁的多少密切相关。单纯补钾、补钙而缺镁,钾、钙浓度不会显著提高,如果同时补镁,血钾和血钙便会随之上升。

那么,麦绿素是什么物质呢?它是植物性天然食物,是大麦的嫩叶加工而成的一种有机绿色保健品,是帮助人体细胞修复、细胞营养、细胞更新、细胞强壮的天然均衡营养的物质。麦绿素中含钾8880毫克/100克,钾含量比香蕉高25倍;钙1180毫克/100克,钙质含量比牛奶高11倍;镁224毫克/100克,是碱性食品之王。加上麦绿素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如小分子蛋白质、活性肽、维生素、各种天然矿物质、微量元素、叶绿素、各种活性酶,可快速增加人体血钾水平,活化细胞,增强耐力,促进体能恢复,是消除疲劳、保持精力充沛、令人思维敏捷的主要能源。对于缺钾引起的疾病能促使康复,特别是心脏病患者,因长期服用利尿剂如洋地黄一类强心剂会导致体内钾缺乏,十分疲劳,对他们有明显的辅助治疗作用,对正常人改善疲劳也十分有效。

第四节 冠心病患者配合医疗八项注意

老年人一旦患了病,尤其是血脂异常或冠心病,除了由医生给予充分的治疗外,患者本人也应配合医疗,应做到如下八项注意:

一、不要麻痹大意

得了病一定要正确对待,既不要麻痹大意,也不该过分紧张,要有一个科学的态度。即使疾病较为严重,也不要有思想包袱。常言道:“乐观去病三分,愁眉苦脸病重三分。”因此,万万不能身体未垮而精神先败。就是患了不治之症,也不该屈服于病魔,争取一线希望,精神尚存或可转危为安。

二、不要不了解自己的病情

患慢性病的人,要学点医学知识,世界上任何事情都有一定的规律,疾病也一样。懂点医学知识,熟悉你自己所患疾病的原因、病理、症状和治疗,就容易掌握它们的规律,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病情会加重,以便注意和采用相应的措施。

有人说:“病人最好别看医书,越看越怕,加重思想负担,不如不看。”这种说法不对,应该说是缺乏科学的态度,无异于讳疾忌医。历代不少名医,早先也是因为自己多病才走上医学道路,这就是人常说的:“久病成良医。”人家能学医,为他人看病,为什么自己有病不能学点医学知识,减轻痛苦,争取早日康复呢?

三、不要乱投医

病急乱投医是慌不择路,慢性病乱投医是想一治就好。这种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种做法和想法,于治疗是不利的。如今游医和江湖骗子很多,不明真伪很容易上当受骗,甚至用药不当,耽搁治疗时机,加重病情,危及生命,所以,切莫乱投医。

四、不要盲目用药

“是药三分毒。”“十药九毒。”这种常识人人都应该知道。什么事情超过限度都是有害的,药物就更明显,“恨”病多吃药,过量就可能出现危险。旧病没有治好,又添新病,即使是补品,也要适当,蜜多不甜,物极必反,切不可随意加大用药剂量,或是同时服用几处开的药。药品效果是否适宜,自身感觉最灵验。如果身感不适,应及时向医生问明情况再服药,切莫自己停药或换药。是否停药或换药,应由经治医生指导决定。

五、不要盲目忌口

有些疾病,病人忌口是配合治疗不可少的措施。如糖尿病忌食糖、肾脏病忌食盐、肠胃溃疡忌食刺激物、高血压忌饮酒等。这里要说的是,有些人信那些毫无科学依据的道听途说,人云亦云,应该食用的忌掉了,不该吃的倒不忌,甚至把必要的饮食营养都忌掉了,这对康复十分不利。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是战胜疾病的根本办法,如果长期缺乏营养,不要说是个病人,就是健康人也会病倒的。所以,对日常生活饮食营养,一定要遵照医嘱,不要盲目随便禁忌。

六、不要操心,少生闷气

俗话说:“一碗饭填不饱肚子,可一口气能把人撑死。”许多病由气而生,情绪对健康的影响很大。患有慢性病的中老年人,不论遇到什么不顺心的事儿,都不要生气,心胸开阔些,凡事看淡些,想远一点,是非搁在一边。要学会自己安慰自己,爱护自己,精神上少一份负担,吃饭也能增加几分香味,病也会减轻些。

七、不要感冒

青年人感冒,一碗姜汤,出一身汗也就过去了。可是,中老年人尤其是患有慢性病者,感冒会使新病加重,旧病复发,特别是患冠心病的人,往往因感冒而诱发血压突然升高,心绞痛发作,甚至心肌梗死而猝死。患病的人由于体弱和抵抗力差,又极易患感冒,所以要特别注意保暖防着凉。换季时,要注意增减衣服,以自己感觉不冷或不热为宜;晚间上床,无论冬夏季节,不要赤身露体;秋天气候早晚较凉,衣服也要随时加减;外出时多带几件衣服,不要淋雨,多做鼻部按摩以防伤风。流感发生时,不要去公共场所,免受传染。

八、不要懒做少动

适当活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加快新陈代谢,帮助消化,改善机能,增强抵抗力。除了确实需要卧床的病人外,适当活动确有好处。所谓“适当”即量力而行,不要过分勉强。早起一点,可到室外活动,如到公园、田野、河畔等处走一走,呼吸新鲜空气。体质稍好点的人,可以打太极拳、做健身操等,要持之以恒,贵在坚持,能做些家务更好,达到督促自己活动的目的。切忌懒做少动,这对健康十分不利。

第五节 就诊心理与误区种种

有病到医院看医生,在很多人看来似乎不是个问题。然而,有关医院专家反映,在他们多年的门诊接诊病人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会看医生,其中尤以中老年人居多,这些患者主要表现在“就诊心理”与“就诊误区”两个方面。

一、就诊心理七种表现

当你到医院就诊时,你对自己的病和医生一定有些想法,这些想法就叫作“就诊心理”。

疾病能否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除了决定于医生技术水平的高低和处方用药的正确与否外,还与就诊时的心理状态密切相关。这不仅是医生需要掌握的,你自己也应该正确对待,不然会给医生诊断带来一定困难,也会影响治疗的效果。

粗略统计,主要有下列七种“就诊心理”。

1.想象诊断

病人就诊时,已经对自己的病做了自我诊断,他们抱着患有某种疾病的可能性的想法,有时还综合其他各种症状,自己臆造病情,同时,也往往臆造与之吻合的症状,这就容易干扰医生,甚至造成误诊。

2.忽视疾病

有的病人自认为病情较轻,自己体质又好,就诊时常抱无所谓的态度,好像办一件无关紧要的事一样,注意力不集中,叙述病情很简单,甚至不按医嘱服药。这会贻误病机,影响治疗效果。

3.挑剔心理

就诊时,有人喜欢用挑剔的眼光打量医生,暗自对医生进行评价,然后才决定找哪位医生就诊,尤其看中医时,总喜欢找老医生。但是,事实上,医生的技术或态度不完全是由年龄或相貌来决定的。

4.定向心理

有的人对某个医生非常佩服和崇拜,甚至达到理想化。有的则迷信“名医”,因而排他性很强,不分病情轻重缓急,非某个医生或“名医”不就诊,往往延误病程,变生他病。

5.依赖心理

有的人好似退化到幼儿时期的状态,有时像依赖亲人那样依赖医生,总把医生的话当作“圣旨”。依赖的程度越深,病人就越会被所依赖的医生左右,甚至自己已知不对,还是照着去做,达到“迷信”的程度。

6.疑惑心理

有些病人常对医生和药物产生疑惑,爱用怀疑的眼光注视医生,经常表现出急躁、恼怒和埋怨的情绪,不愿多谈病情,稍不如意就调换医生就诊。他们对自己身心的微不正常,往往用充满误解和极端的解释来揣测,执拗地确信自己患了某种重病,甚至癌症,因而要求医生进行手术或做种种检查。

7.求愈心切

有的病人,既看中医,又看西医。有病乱投医,听风就是雨。结果欲速则不达,事与愿违,事倍功半,使诊断相互矛盾,药效相互抵消或重复,甚至出现药物中毒的现象,造成不良后果。

二、就医误区五种

有相当一部分人不会看医生,其中尤以中老年人居多,这些患者步入就诊误区,大致归纳为如下五种。实际上,这些都是患者心理因素造成的,对自己治疗疾病很有害。

误区之一:患者不愿配合医生做必要的检查,自己当医生点药要药

大多数为一些慢性病患者,自认为久病已成良医。当医生提出做必要的检查时,他们常常觉得麻烦,没有必要。哪里不舒服,配点药吃,症状减轻了也就算了。比如:有的高血压患者甚至连测血压也认为多余,以至于长期做一般性头痛治疗。

误区之二:略懂一点医学知识,盲目地给自己下结论,跟着广告走

这些患者,多为一些略有文化、懂点医学常识的人,他们比较注重收集信息,了解情况,往往会突然发现自己身体的某个部位有了异常现象,或是长了什么东西而紧张不安。有的把药品广告中的适应证,硬性地往自己身上套,病急乱投医,治病乱服药,一味跟着广告走,千方百计要求医生多用“好药”“贵药”“新药”,有的更是药还没用完一个疗程,就再三要求医生另换新药。

误区之三:很少关注自己,内在感受力很差

这类患者,中老年人居多,一般身体情况尚好,工作较忙,且平日很少关注自己,加之内在感受力很差,身体偶有不适,不当一回事。即便有病去看医生,也不愿多主诉病情,更不要说定期做健康检查。殊不知,由于年龄的增长,人体的生理机能和器官功能也在逐渐减退,特别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生活习惯的改变,很多老年性疾病都有低龄化趋势。

误区之四:依赖和滥用保健药品

保健药品,本只能对疾病治疗起预防和辅助作用,它们一般为“健”字号,还有的营养保健品只是“食”字号。只有“准”字号的药品,才能投入临床治疗使用。而有些人明明患有某方面的疾病,却不遵医嘱,一味依赖和滥用保健品,要求医生多开保健、营养药品。

误区之五:习惯经常看医生,有疑病性倾向

这类人群,总觉得自己患有某种严重的疾病,经常去医院看医生,诉说自己想象中不舒服症状。经医生检查,他们一般没有器质性病变。但是,他们往往对医生的检查及结果不满意,以至于频繁往返医院。其实,这一类人不妨去看看心理医生。

第六节 心脏病患者慎用药

药物在人类对健康与长寿的追求中极为重要,如用得适当,确有药到病除之效。但是,错误用药或分量不当又可引起不良反应,甚至中毒,良药有时变为毒药。因此,懂得如何去安全用药是十分重要的大事。

一、如何安全用药

首先,必须按照医生所嘱咐的分量、时间、限期及其他指示服药。别以为吃较大量的药便可早点病愈,也别以为症状好转便可提早终止服药。长期服的药物,如治疗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病的药尤其不可随意终止,以免疾病突然恶化。

若服药后感到不适,不要自行放弃服药,应立即与医生取得联系,取得医生的指导。

别与您的亲友比较医生开给您的药量,或拿他们的药来吃,也不应让他们分用您的药,即使您与他们的症状相似也不行,因为每个人的身体状况不一样。

服药先看清楚药瓶或药袋上的指示,以免错拿药物或错服分量。须留意有些药物宜与食物一起服用,看清是饭前服还是饭后服。有些药应空腹服,如果饭后服则效果不好,不仅药效差,而且易发生药物刺激反应。有些药则需要特别的方法服用,有些药有特殊的储藏要求等。

老年人比年轻人有较多的病痛,不少人都需长期服药,尤其是冠心病患者,还要服多种不同的药物。老年人的肝与肾普遍都比年轻时弱,所以,药物的代谢与排泄亦较为缓慢,并有积聚体内的危险。因此,老年人用药要倍加慎重。

除了服药不当或过量可导致不良反应之外,正确服药有时亦有副作用和过敏反应。何谓副作用?副作用是指药物产生的不良作用,而过敏反应是指体内免疫系统对药物所做出的反应。每种药物都有产生过敏或副作用的可能,程度因人而异,因此,如果以往曾发生过药物过敏或严重副作用不适的情况,应如实告知医生,以让医生根据你的具体情况进行药物选择,避免发生意外。

二、走出用药的误区

用药的最终目的是希望治愈疾病,但是,并不是每个病人都能如愿以偿。有时候,即便医生的诊断与用药都正确无误,但是,由于患者用药不讲究科学,不够规范合理,从而导致疾病迁延不愈,甚至越治越复杂,越治越厉害。临床中常遇到这样的事例,查其原因,主要是病者用药不当,不按医嘱,因此提出如下用药禁忌:

一忌用药瞒医生

以往常听人说:“有病不瞒医生。”意思是生病不能讳疾忌医,生病就医时,应该主动告诉医生以前用过什么药,现在正在用什么药,用这些药物治疗时出现过哪些反应,这样有助于医生选择药物,确定治疗方案时能全面考虑,扬长避短。譬如:你以往使用某药出现过过敏反应,医生就会避开在化学结构或性质上类同的药物而另选他药,以防止再次出现过敏反应。又如:你曾使用过某药确实无效,医生则会考虑另选有效药物治疗。

二忌任意改变用药剂量

身受病痛折磨的人常常操之过急,误以为增加用药剂量或次数会增强药效。一般说来,在一定范围内药物剂量或者说血药浓度的增加,药效亦随之而增强,但是,这种药物的剂量与效应关系是有限度的。当给药后,血药浓度随给药次数而缓缓上升,当升至最大效应时,如果再增加用药的剂量,则效应不变。因此,当药物的血药浓度已达到最大效应,已无必要继续增加药量,否则,不仅疗效不会增加,反而会产生毒副作用。

此外,从开始用药到达到最佳血药浓度,常需多次给药逐步积累,任意增加给药次数或改变给药方案,都会扰乱或破坏药物在体内的代谢过程和效应的发挥,给治疗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病人用药时,必须遵守医嘱,按一定的剂量、次数与时间服药。

三忌任意终止用药

人们用药常沿用一种错误的“自愈标准”。例如:因头痛发热而使用解热镇痛药治疗,当体温退至正常或疼痛缓解、消失,即认为疾病已完全治愈,于是,便擅自减药或停药作为对症处理,此举似乎无可厚非。但是,有时候病的成因和发展是十分复杂的,同样是头痛和发热,常是多种疾病所引起的症状,解热镇痛药所起到的仅是解热镇痛对症治疗,如果在停用解热镇痛药的同时,也停用病因治疗药物,则会潜伏着复发的隐患。

对于心脏病的治疗药物,擅自停服更危险。例如,心痛定、倍他乐克等治疗高血压、冠心病的常用药,如血压已降至正常,也应在医生的指导下长期服用。突然停药,可使血压大幅度波动,出现高血压危险,甚至有发生中风、心肌梗死的危险。对心脏病长服的强心药物,如果突然停药,可导致病情恶变,危及生命。即使普通常规的安眠药物,有些人长期服安眠药而产生依赖性,如果突然停药,可出现震颤、癫痫样症状。

在临床治疗中,只有确认某药物无效或在治疗中出现难以控制的毒副反应才可暂时中止或完全终止停药。由此可见,所用的药该不该减量,何时停用为好,决不能根据某些局部或全身症状的暂时缓解或消失来判断,而应依据病人临床情况做全面的综合分析,应遵医嘱用药。

四忌擅自随意更换药物

足够的血药浓度,未反映出解除疾苦的疗效,便怀疑所用药物是否管用,因而忧心忡忡,急于另寻医生更换药物,或者自购非处方用药,甚至想方设法去寻觅偏方、验方,以期于瞬间带来神奇疗效。

此类患者大多心情焦虑,对正规治疗常失去信心,因而经常把注意力放在更换新药上面,既耗精力,又费金钱,而最终并不能获得预期疗效。在治疗疾病的过程中,更换药物虽然是件寻常之事,但是,必须在医生的指导下,符合科学原则,应该有客观依据证明原来使用的药物无效或者病人不能耐受,否则,病人自己不宜擅自更换药物。

有些新药的危害性是在使用很长时间后,才逐渐暴露出来的。例如:治疗心血管病的药物“心得宁”,开始时认为它只作用于心血管,选择性高,针对性强,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于是广泛大量地在临床使用,日子一长,才发现它可以引起皮肤溃疡、心包溃疡、腹膜溃疡、角膜溃疡,严重的角膜溃疡可以使人失明,因此,世界各国和我国已禁止使用。

五忌服药上瘾

吃药上瘾在现实生活中是个值得关注的问题,混淆“补”与“治”的界限。当今,“补”字的含义既含糊又复杂,各种“健”字号的保健品、饮品、滋补剂纷至沓来,加之这些商品广告经常夸大其词地过分渲染,使得某些患者以“补”代药,生病时首先想到的是“补”,而不是积极地问医求药,从而延误疾病的诊治。就现代医学观点而言,某些经科学验证的滋补剂,应具有增强免疫功能,对某些疾病起到生物调节的作用,在治疗过程中起到辅助治疗作用,因此,选用补品要适当。然而,机体对“补品”的需求,尤其对某些维生素与矿物质微量元素的摄入,谁也不能确定最合理的用量。一般来说,一个健康的、不偏食的人没有必要长年服用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但是,有些人却认为服用维生素只会有好处。

有人认为维生素C可以预防感冒,维生素还可以抗衰老,其实,这都是不正确的看法。有的人长期服用维生素B12,这种用药是错误的。因为缺乏维生素B12的情况相当少,就是在治疗时用到维生素B12时,也只是注射,而不是口服。

维生素E通常被说成可预防心脏病,改善男性激素,延缓衰老,事实上,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临床证明,况且维生素几乎在所有的食物中都有。

过量食用某些维生素是有害的,甚至有生命危险。过量服用维生素C可能引起腹泻和肾结石;大剂量的维生素A会引起颅内压增高、头痛烦躁等,还会中毒;过量食用维生素D会引起恶心作呕、肾结石与高血压症。

事实上,我们不知道何时体内缺乏某种维生素,何时某种维生素过量,何况过量服用某种维生素比缺少某种维生素引起的后果更严重。应当指出:人为地过量服用维生素可能上瘾,一旦上瘾后停止服用,会出现维生素缺乏的病理症状,要引以为戒。

各种维生素广泛存在于各种食物中,只要不偏食,我们完全可以从日常的膳食中摄取,没有必要长期服用,防止上瘾。

三、危害心脏的药物种种

老年人易患心脏病,而有了心脏病又患有其他疾病时,在用药方面应特别谨慎小心。平时治疗心脏的药物,如洋地黄、奎尼丁、心得安、利多卡因等,这些药物的毒副作用,容易被医生和病人重视,然而,不作为治疗心脏病的其他药物对心脏的毒害,则往往被医生和病人忽视。

那么,究竟有哪些药物对心脏有毒害作用呢?据专家研究与临床观察,主要有如下种种:

1.丙咪嗪、氯丙咪嗪、多虑平等精神兴奋药,皆对心脏的传导系统有毒性作用,可引起心律失常与传导阻滞。

2.双肼酞嗪、长压啶、地巴唑等血管平滑肌舒张药,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加重心绞痛和心肌缺血。

3.水合氯醛,若使用剂量增大,可毒害心脏而影响循环系统,出现心跳抑制和血压下降。

4.保秦松、安妥明、氯丙嗪、非那根、磺胺类等,可致中毒性心肌炎或过敏性心肌炎。青霉素也可致过敏性心肌炎。

5.盐酸山柰茶碱、加兰他敏等平滑肌、横纹肌兴奋药,可引起心脏传导阻滞、心动过缓、心律不齐。

6.氨茶碱、盐酸麻黄素等止喘药,可致心肌过度兴奋而发生心悸、出汗、惊厥、心动过速、血压剧降等。

7.肾上腺素、重酒石酸去甲肾上腺素、盐酸麻黄碱等抗休克药,对心脏的毒性作用较大,可出现心律失常,常见的为室性、室上性期前收缩,以及心率过速及心悸,严重者可引起心室颤动而致死。

8.肼苯哒嗪、硫酸胍乙啶、硫酸胍生等抗高血压药,可引起心跳过速、心悸及直立性低血压。

此外,硫酸阿托品、颠茄酊可使心跳加快;醋酸可的松、氢化可的松、强的松可致心动过速;盐酸依米丁可出现心前区疼痛、心搏过速,甚至心律不齐等。

四、家庭用药误区多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身体健康程度的提高,药品市场的开放,以及医学知识的普及,很多家庭都存有一些备用药,有些家庭药箱里的药品种类还颇为齐全。这原本是一件好事,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家庭用药存在一些误区,往往因此而引起药物中毒,甚至酿成悲剧。

下面就目前家庭用药存在的几个误区及需要注意的问题做一分析。

误区之一:药品存放不规范,保管不严,导致误服误用,甚至药物中毒。

许多药物都有有效期,例如:红霉素、四环素、多酶片、乳酶生等,若保存不当,极容易造成过期失效。有些药物,如阿司匹林、酵母片、异烟肼等,容易受光线、温度、湿度等因素的影响而减低疗效,甚至增加毒性。有些药物需要在特殊条件下保存,如胰岛素,需要冰箱冷藏,否则就会变性而失效。所以,家庭用药要按说明书要求的条件存放,购药量不要太多,否则,轻则造成浪费,重则误服误用而引起毒副反应。有的家庭由于药品保管不严,儿童乱拿乱吃而引起中毒事件,媒体已屡有报道。有则新闻说:因将治疗脚气的药水当作眼药水误滴眼睛,导致眼睛被烧伤而失明。所以,家庭用药要注意将药品存放在相对固定的位置,不要经常移动,应做醒目标签,以便识别,还应将外用药品与口服药品分开存放。不要用空药瓶装外用药与农药,更不能将农药与治疗药一起混放。

误区之二:用药缺乏科学性和系统性,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往往耽误病情,甚至加重病情而后悔莫及。

据媒体报道:一个急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就是因病了没有及时到医院去看医生,而是自己到药店里胡乱买药吃,耽误了病情而双目失明。病人开始是觉得头痛,眼睛胀痛,眼眶痛,自以为是普通头痛,就吃止痛片,后来又出现左眼发红,伴恶心、呕吐、肠胃不适,又以为是患了红眼病和消化不良,于是,去买消炎眼药水点睛,吃酵母片,用药后症状反而加重。这时候,患者的一个好心亲友将医生给她开的而用剩的半瓶阿托品滴眼液送给了这个患者。这位亲友因患过急性虹膜睫状体炎,典型症状也是眼睛发红,本希望把药给了这位患者,能把她的“红眼病”治好,可是,万万没有想到,病人滴完阿托品点眼液后,症状急剧加重,视力明显下降,另一只眼睛也出现同样症状,等家属带她到医院就诊时,病人已双目失明,医生诊断为双眼青光眼绝对期,已无复明希望。这个病人开始发病时双眼视力都还很好,要是及时就医是完全可以免于失明的。而遗憾的是,她自己错用了阿托品滴眼液而加重了病情,并诱发另一只眼睛也出现青光眼急性发作。所以,家庭用药最好是医生检查明确诊断后,再有目的地系统正规用药。当然,药品可以在医院配取,也可以到药店里去买,或者用家里已备好的。但是,不明诊断,切莫乱用药。

误区之三:出现了某一种症状或体征,就自认为自己患了某种病,而到处买药吃,一种不行,再换一种,直到把所能找到的治疗某种病的药几乎都吃遍了,还是没有效果时,才想起到医院去看病。

有一个患者双眼皮“浮肿”,因为听别人说:“眼皮浮肿是肾虚所致。”于是,就认定自己患了“肾虚”,先后吃过金匮肾气丸、枸杞丸、三鞭丸、三宝双喜丸等近十种补肾的药品,药吃了不少,可是眼皮浮肿还是不消退,最后在家属的陪同下到医院诊治,原来患的是“双眼泪腺炎性假瘤”。经手术切除肿瘤,配合药物治疗方得痊愈。

误区之四:用药时不仔细,或使用方法不当,引起毒副作用,给医生后期用药带来困难。

目前,常用药物有近千种之多,药名繁杂,许多药名之间只有一字之差,使用时稍有不慎,就会张冠李戴,甚至导致悲剧的发生。例如:氯化钾注射液和氯化钙注射液,消炎痛和消心痛,他巴唑和地巴唑,利血平和利血生等,往往一字之差,而失之千里。因此,用药时要十分警惕,以防止互相代用和误用。有一些病人用药不按说明,也不遵医嘱,而是自己随意增加和减少剂量,这样做也同样很危险。还有一些病人热衷于用进口药、名贵药,用抗生素时,一下子就用上了新一代的抗生素,殊不知任何新药的毒副作用,都要使用相当长的时间才暴露出来,因此,对新药不要盲目追求,还是“慢半拍”为好。盲目用药,又不规范用药,用药后效果不好或无效才到医院就诊时,已造成了细菌耐药性,给医生后期用药带来了很大困难。

家庭用药的误区是多种多样的,这里只是列举几种比较典型的情况,目的在于提醒大家,家庭用药应注意安全。

第七节 冠心病患者的急救药盒

急救药盒,这里指根据冠心病患者容易发生心绞痛、心律失常等专门配备的一些特殊药品,可应急服用,迅速奏效,是为自己保健的一项重要措施。

那么,急救药盒应配备哪些药品?怎样正确使用呢?

急救药盒,通常应备有硝酸甘油片、心痛定、安定、亚硝酸异戊酯注射液等。根据其药理作用及疗效出现的快慢,现介绍如下:

1.硝酸甘油

这是一种已使用百年以上,至今仍不失为治疗心绞痛的首选药物。它可以直接松弛血管的平滑肌,特别是小血管平滑肌,使周围血管扩张,外周阻力减少,回心血量减少,心排血量降低,从而使心脏负荷减轻,心肌耗氧量减少,随之心绞痛得到很快缓解,以解除胸闷、胸痛等症。

每逢发病,立即取0.5毫克(1片)放在舌下含化,初次应用先含0.3毫克,以观察其敏感性和副反应。

由于舌下毛细血管十分丰富,吸收很快,一般2~5分钟即可见效,且能维持30分钟左右。用药时,需将身体紧靠在椅子上或沙发上。若站着含服,因脑部缺血,易眩晕无力,面色苍白,甚至昏厥,造成摔伤;若卧床含服,会增加静脉的回心血流量,使发病时间延长,故以坐式含服为宜。

若病情未缓解,可再含1片。对心绞痛发作频繁者,在大便前含服1片,可预防发作。

另有一种新型的硝酸甘油贴膜,可预防和治疗心绞痛,尤其适用于夜间、出差、旅游、野外工作的心绞痛发作。每日用1张贴于左前胸皮肤上,疗效能持续24小时,以解除后顾之忧。病人用药后,可有头痛、面红、眩晕、耳鸣、灼热等反应。其中头痛由于脑血管扩张所致,被视为药物已发挥作用的标志,只要平卧休息片刻,或喝点热茶,即可很快恢复正常。但该药对严重贫血、青光眼、脑出血、颅内压增高、低血压、过敏者等,均禁止应用。

2.心痛定

心痛定又称硝苯地平、硝苯吡啶,能松弛血管平滑肌,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冠脉血流量,显著改善心肌氧的供给。同时,能扩张周围小动脉,降低外周血管阻力,使血压降低。故适用于防治冠心病心绞痛,特别是变异型心绞痛和冠状动脉痉挛所致的心绞痛。它对呼吸功能没有不良影响,也适用于患有呼吸道阻塞性疾病的心绞痛病人,还对伴有高血压的心绞痛,或顽固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均有良好的疗效。

应用时,舌下含服10毫克(1片),约10分钟生效,可维持6~7小时。用药后,可有头痛、眩晕、面红、口干、恶心、呕吐、舌根麻木、腮部痉挛等反应,但是多数较轻,若继续含服,会自行消失。该药对低血压病人慎用,孕妇禁用。

3.安定

安定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惊厥及松弛肌肉等功效,可用于心绞痛伴有心情烦躁者,也可用于心律失常者。

每次口服2.5~5毫克,1日3次,服后可有嗜睡、便秘等反应。孕妇忌用,青光眼及重症肌无力的病人禁用,且应戒除烟酒。

4.亚硝酸异戊酯

亚硝酸异戊酯,又称亚硝戊酯,具有扩张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的作用,起效快,但维持时间较短。

当心绞痛急性发作或用硝酸甘油无效时,可将其小安瓿(每支0.5毫升)包在自备的手帕内拍破,置鼻孔处吸入。其注意事项与硝酸甘油相似。

综上所述,硝酸甘油主要用于心绞痛急性发作;若未见效,可重复应用,或改用亚硝酸异戊酯。心痛定可防治多种心绞痛,且维持时间较长。若心绞痛急性发作,伴室性心律失常或心情烦躁,则将硝酸甘油与安定合用为佳,但不宜连续大量使用,以免中毒。

由于急救药盒中的药物很不稳定,若暴露于空气中会很快失效,故应贮存在棕色瓶内,让病人随身携带,以备急用。用毕旋紧瓶盖,严格按有效期及时更换。若病人感到药物越用越不灵了,说明机体对药物已产生耐受性,可请医生指导,改用其他抗心绞痛药物,如消心痛、心可定、冠心药合丸、速效救心丹、益心丸等,也可交替使用。

夜间,急救盒要放在床头,病人随手可及,切莫麻痹大意。

第八节 冠心病患者常携“救命卡”

随着年龄的增长,器官功能逐渐退化,疾病的发生率也随之升高,影响着老年人的健康长寿和生活质量,尤其是一些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急骤,多因失去抢救时机而丧生。所以,若事先有备,往往可以赢得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挽回生命,甚至恢复健康或延长寿命。

为做到“有备无患”,老年人特别是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的老年人,不妨自制一张“健康备忘卡”,或称“救命卡”“急救卡”。随身携带,以备急用。卡上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自己的姓名、年龄、家庭和单位电话号码,以及家人的联系方式。外出时如感身体不适或突然发病,在场的其他人可依据“救命卡”上提供的信息,及时与您的家人或单位尽快取得联系。

2.当地几家大医院的急救电话号码,如通常急救中心的电话号码为120。大部分医院急救中心都提供免费接诊服务,拨打急救电话,急救中心可提前做好抢救准备,赢得时间。或到现场救护时,可避免因非医务人员护送不当而加重病情。

3.身体健康状况,患有何种疾病,如心脏病(冠心病、风心病、高心病等)、脑血管病、高血压病(平时血压是多少)、糖尿病、肺气肿等。急救医生可据此推测此次发病是否与这些疾病有关。

4.最近做过什么检查,结果如何。例如:心电图、脑电图、拍片、化验等有可能作为此次发病的参考。

5.正在服用的药物名称、剂量。身上是否携带有急救药,放在什么位置,药品是什么,如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等。

6.曾引起过敏的药物、食物或其他物品,以免在急救治疗中防止再次用到这类过敏药品或食物,防止和重视引起过敏的药物或因过敏而致病。

备有以上内容的一张小卡片,决非多此一举,不是小事,而是关系到急救生命的大事。如果在外出途中或活动中突然发病,特别是当不能表达或神志不清的时候,在场的其他人可以马上和急救120联系送往医院,并及时通知家属前来处理。医生可以根据“救命卡”上的内容,判断出发病原因、所患疾病,立即进行抢救,针对性治疗,减少盲目性和重复检查,赢得抢救时间,提高抢救成功率,小小一张“健康备忘卡”能抢救一条生命。因此,冠心病患者出门要携带“救命卡”,切莫忘记。

声明:我要去上班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悦读中医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标题:(30岁学什么技术不晚)(30岁学厨师晚不晚)
本文链接:https://www.51qsb.cn/article/dvjid0.html

(0)
打赏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QQ扫一扫QQ扫一扫
上一篇2023-07-24
下一篇2023-07-24

你可能还想知道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