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方面头条号)(职场方法论头条号)

点击关注“鱼堂主爱思考”用深度思考看透真实世界。

【鱼堂主爱思考】系头条号签约作者

作者:春小凤 来源:鱼堂主爱思考

遇事不要马上说“对不起”,这不是礼貌,而是伤害自信的毒药。

有些职场新人,经常为不是自己的错误而说“对不起”。作为职场老鸟,实在看不过去,明明不是自己的问题,也喜欢先说对不起。

说多了,会觉得自己真的很差劲一样。

在工作中经常听到有人这样说:

“对不起,我是新来的,所以工作上有些事情需要您多指教了”

“对不起,刚刚的会议让你们费心听我讲了”

说到“对不起”,我们常常认为这个是有礼貌的表现,但是我们可能说了太多的“对不起”。

加拿大社会学家玛哈·约万诺维奇(Maja Jovanovic)提出,在日常工作、生活中,人们常常为不是自己的过错道歉。这种过度道歉不仅对我们毫无帮助,而且会损害我们的自信。

(职场方面头条号)(职场方法论头条号)

“对不起”,真的是你错了吗?

“对不起”它也是我的迷之口头禅。我喜欢邀请朋友到家里吃饭,每当朋友夸赞菜好吃的时候,我居然下意识的会说“不好意思啦,今天的xxx没有处理好,你委屈下了”。我也不知道为什么自己会道歉,还喜欢解释那么多。

有一次一个性格豪爽的朋友让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态度,她说“好了,有得给我们吃都不错了,哪来那么多要求呢,况且你是真的做的不错,干嘛反而道歉,这么不自信”

我才审视了下,自己真的很经常说对不起。

第一次组织一场线下交流会,明明很尽心尽力了,参加的人觉得也很不错,而我总是在像表达感谢的人解释:“对不起,这个没有安排好,那个没有考虑周全”。

和朋友约好时间在哪聚会,朋友迟到了,我却率先说出“对不起,是我选的地点离你太远了,导致你迟到”。

你仔细观察下自己和别人,是不是也经常走进“对不起”的怪圈。

即便是混迹职场多年的优秀职场人,也逃脱不了“对不起”的漩涡。

可是,上面发生的事情,真的是我们的错吗?这种过度道歉,真的好吗?

反思了下自己说对不起,有时候只是想通过它来表达自己的通情达理,是一种习惯性的沟通方式。而有时候,却是觉得自己配不上别人的称赞。

我们是孤独的个体,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总是会先自贬。

但是这种喋喋不休的抱怨,会彻底打消对方的感激之情,原本是积极的互动,一下子就变成了双方之间的负面交流。

对方甚至会觉得,你不认可他的赞美,下次也就不会跟你进行这方面的交流了。

(职场方面头条号)(职场方法论头条号)

小心,你可能有冒充者综合征

约万诺维奇参加过一场学术会议。会议上有四位优秀的女性学者,她们发表过数百篇学术文章和数十本书。但是,当她们做自我介绍的时候,第一位女学者谦卑地说“我不知道我可以为这次讨论贡献什么”,第二位女学者说“我当时以为他们把邮件发给了错误的人,真的很不好意思和这么多优秀学者一起坐在这里”。剩下两位女学者也以道歉的口吻做了开场白,可没有一位男性学者表达类似的歉意。

这是一种典型的冒充者综合征,有的人常常会觉得自己的能力配不上取得的成就,认为自己是冒名顶替了别人的位置,感觉自己是在欺骗他人,并且害怕被他人发现此欺骗行为的一种现象。冒充者综合征常常出现在那些本身很优秀的人身上,对于他们来说,成功不仅不能带来成就感,反而会加重焦虑。

奥斯卡金像奖得主、毕业于哈佛大学的的娜塔莉▪波特曼在毕业典礼中说:“哈佛汇聚的是世界精英,而我资质平平,能出现在这里,一定是哪个环节出了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心理呢?在《伯凡▪日知录》里吴伯凡分析,这跟一个人早年的经历有关,尤其是跟家庭教育的环境密切相关。

(职场方面头条号)(职场方法论头条号)

如果小时候父母不重视你的表现,或者是要求非常严格,不因为你的表现好而夸奖你,反而贬低你的成绩,这就对孩子的行为和成就产生了习惯性否定的倾向。如果一个孩子长期受到这种压制和否定,父母这种评价标准就会内化成他们心理上的一种力量。即使已经长大成人,离开父母独自生活,父母还是藏在内心的。

这样,当你做事情的时候,尤其面临重大机会的时候,父母那种习惯性否定的态度和倾向就会来打扰你,让你习惯性的否定自己,不敢抓住机会。

我还记得小时候有一次语文拿了很高的分数,特别开心的拿着试卷回家跟爸妈说,但是爸妈看了一眼,什么都没有说,就去做自己的事情了,留下我呆呆的站在原地。即使是我长大了,亲自为他们做了一桌菜,烤了一个蛋糕,他们也会嫌弃菜盐放多了,蛋糕太甜了。

满满的失落感塞满了我的胸腔,久而久之,就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什么都做不好。即使做好了,也是完全靠运气,而不是自己的能力。

冒充者综合征正在一步步侵蚀着我们的自信心。

(职场方面头条号)(职场方法论头条号)

怎么摆脱冒充者综合征?

既然知道了原因,那当你的角色是“父母”时,那就要警惕自己不要变成自己的“父母”了,面对孩子的优异表现时,你应该适度给予认同和赞美,不要漠视孩子获得的成绩。

曾经看过一个视频,妈妈听说8岁女儿当了她们班里的班长,特别开心,对她很是赞赏。

而爸爸却说:你不适合当班长,因为我们家从来就没有人当过“官”。

爸爸否定孩子的成就,觉得她不适合,甚至要求她辞去“官职”,显然是不对的。孩子会陷入自我怀疑,哇,好难过,自己真的不适合吗?

好在孩子的妈妈给女儿打了一剂强心剂,老师让她当班长肯定是觉得她有这个能力,而小朋友们也喜欢她,妈妈认为你可以当好这个班长的。

身为家长,请不要以为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不孩子也做不到,孩子,比你想象的还要强大、优秀,所以身为父母时,多夸奖下孩子吧,他们需要你们的认可。

(职场方面头条号)(职场方法论头条号)

而我们这些已经长大了的“小孩”,该怎么安抚自己内心的那个“小孩”呢?

冒充者既然是我们自己内心认为的,那我们就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吧。

我们可以根据自己暗示的角色(正面的),认为自己理所当然就是这样子的,这叫做“自居效应”。

简单来说,我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早睡早起的人,那我就是一个早睡早起的人,按照早睡早起去执行。

我可以上台演讲,那明天的公开演讲对我来说是一件小事,我可以做到,而且我之前就是做到了,我就是一名演讲高手。

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就是让两组很有数学天赋的孩子读20世纪伟大的数学家哥德尔的传记。其中一组孩子读到的传记有个改动,他们看到哥德尔的生日跟自己是一样的。这组孩子最后成绩明显更好。因为他们会不自觉地认为自己跟哥德尔有一种隐秘的相关,甚至认为自己可能就是个小哥德尔。

这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就是自居效应在发挥作用。

既然都要冒充,那我们就冒充那个更优秀的自己吧。

告诉自己:你能行,就是这么优秀。

PS.本文对你有所启发,转发是最好的支持!

我是鱼堂主,每天带你深度思考者,专注思维分析,自我提升方法论。

关于思考你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普通人想要崛起,该怎么办?(深度分析)

工作10年,才知道镇定自若的气度,是这样练成的

朋友圈里“假学习的人”:废掉一个人最直接的方式,越努力越心慌

作者简介:

我是鱼堂主,一起读思维,学成长。

专注思维分析,个人提升方法论,长期分享深度思考干货。

声明:我要去上班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鱼堂主爱思考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标题:(职场方面头条号)(职场方法论头条号)
本文链接:https://www.51qsb.cn/article/dvjo6n.html

(0)
打赏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QQ扫一扫QQ扫一扫
上一篇2023-08-09
下一篇2023-08-09

你可能还想知道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