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老师全部演讲视频)(中医蔡老师全部演讲视频)

“天人合一”:自我意识的封神之道

蔡恒进(著名学者、武汉大学国际软件学院教授、博导,武汉大学珞珈创意园创业导师)

(蔡老师全部演讲视频)(中医蔡老师全部演讲视频)

每个人都有自我意识,但这个自我意识从何而来,又是如何逐步成长的呢?这正是我今天的主题:“天人合一”与个人成长或与教育的关系。中国哲学里对“天人合一”有着不同的理解,我们遵从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在我们看来,“人”就是具备自我意识(或者自由意志、灵魂)的个体,“天”就是物理世界(自然界),可以看作是没有自我意识的。这里的“天人合一”指人的自我意识与物理世界之间相互汇通,通过改造认知膜,不断完善自我。

鹅湖之会的遗漏

首先让我们追溯到1175年的鹅湖之会,这次相会,朱熹和陆氏二兄弟之间发生了一次著名的辩论: 朱熹主张“先博后约”,陆九渊主张“发明本心”, “先立乎其大”以求顿悟,直指人心。朱以陆之教人为太简,陆以朱之教人为支离。双方的争论至今依然没有定论,到底哪方更胜一筹也是见仁见智。今日的我们要问问自己,经过这八百多年的时间,看到了这么多哲学家和教育学家的思考,到底有没有什么根本性的新发现,来揭示“人如何成才”这个重要问题?

我们的结论是:鹅湖之会辩论中有一个重要的遗漏,一个人在0-5岁之间的成长。无论是“先博后约”或是“发明本心”,都没有意识到这个重要阶段是心灵成长的基础和起点,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是怎么来的,对于人工智能、教育而言都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人人都曾经是神童

我们知道有音乐神童(如莫扎特)、数学神童等等。之所以能被称为神童,是因为这些小孩有超乎常人的技艺,莫扎特在音乐上的地位可以说难以被超越,而且他的才能在其很小的时候就已经表现出来,这种现象我们该如何解释?一方面,莫扎特的父母并无超乎常人之处,那么基因遗传无法解释得通;另一方面,如果仅凭后天学习,也有非常多的人在努力用心学习,却也不能企及莫扎特的高度。婴孩学习语言也是一个例子,他们从出生到3岁,就基本掌握了母语,能与大人们沟通,哪怕在语言学家眼里,这也是非常神奇的。

语言的习得不大可能是遗传所致,因为比如只说中文的父母生了小孩,如果一开始就送到英文环境中去,那么小孩学会的一定是英语,反过来也一样。还有一点是,我们学习母语是很神速的,但学习第二语言就非常之慢,这点我们在学习英语的时候都有所体会。这种强烈的对比从何而来呢?我们认为答案就在于,学习母语的时候,我们有非常强烈的需求要向外界表达自己,这种强烈的需求驱使我们学习语言非常快。理解神童现象的关键点也在这里,对于极少部分的小孩而言,他们一开始就对音乐、数字或者色彩等等非常敏感,是通过这些方式来表达“自我”的,因而他们在这些方面就会表现出超乎常人的敏感度,逐渐形成能力。每一个人都曾经是神童,只不过大多数人都表现为学习母语的那段时间。

虽然对于个人而言,学习母语只用了两三年,但在人类进化史上,大约十万年前才有语言的产生,“轴心时代”大约产生于2500年前,持续了约几百年,现代科学发迹于约400年前,而计算机技术在短短几十年间已经让人类世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将这些事件放在同一个坐标系下,我们发现离现在越近的标志性事件,时间间隔越短。然而对于个人而言,我们学习母语是两三年,学习孔孟之道可能需要十年,学习科学技术则需要更多的时间,也就是说个人学习越靠近现在的知识能力所需要的时间越长。

鹅湖之会讨论的是5岁以后已经具备一定基础意识的小孩,而他们忽略的0-5岁阶段,其实是更加重要的时期,比如已经有实验证明人到5岁的时候性格已经基本确定。将小孩与计算机进行对比,小孩子很容易区分不同的杯子、苹果和小狗,但计算机则需要大量的样本进行训练,识别效果也不能尽如人意。这类常识性的内容对于小孩很容易掌握,但对于机器而言始终是难以克服的困难。从这一点出发,就能理解人类智能和现存人工智能的根本差别。

针对5岁以后的小孩而言,朱熹的言论相较于二陆的观点是有些偏颇的,他认为心是空的,可以放进很多内容,然后提炼出本质,但实际上小孩在5岁之前,心中已经有很多内容,并不空。在这种情况下,二陆的主张反而是更加接近真实。母语和神童的例子也说明了一点,与“自我意识”成长相关的学习实际上是非常之快且自然而然的。

从“触觉大脑假说”的角度上看,这是一个很顺理成章的推论,因为人类意识的起点就是对“自我”与“外界”的二分。人认知的动力就来自于不断探索“自我”是什么,顺带还要弄清与“自我”相交互的这个世界是什么。在这个过程中,人就会赋予“自我”和“外界”非常多的意义,包括宗教、道德、哲学的意义等等。这些意义,包括“自我”,在物理世界的角度看并不存在。但我们作为有生命的个体,都会发现“自我”是可以存在的,并且其他个体也都会同意这个发现,也就是“自我”被实质化了。生命个体通过对意义的理解,按照这个方式去行动,最终真的就很可能改变实际的物理世界。我们可以将“自我意识”看作一种非常主动的力量,是从人类进化中涌现的,从物理视角看是虚幻的,却又能够最终真的改变物理世界,它是缓慢而坚定地引导“自我”还有世界的进化。

天人合一不仅仅是自由

个人在快速习得人类通过漫长时间进化而来的能力时,这个过程可以看作是“天人合一”的一个案例。这里的“人”或者说“自我意识”是占主导地位的,而自然界或这个世界是在被动地位的。这与佛家的去“我执”是不同的,与道家的“无为”也不一样。当我们探索并发现自然规律,或者创造出很多前所未有的概念(比如“仁”、“爱”等等)时,我们是“天人合一”的,这种“天人合一”也必然是与我们“自我意识”的成长相关联的。在我们5岁前,有很多“天人合一”的场景发生,使我们能够快速习得很多重要的能力,那在5岁之后,“天人合一”是否还有可能呢?这对于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们认为是有可能的,比如一些大学问家或成功人士,不管是立功、立言还是立德,他们就常常处于“天人合一”的状态,我们可以发现他们往往具备好奇心、具有率性而天真的个性,并能做出新的发现或发明。

我们认为,天人合一并不是一个终极点,而是一种过程,这个过程中“自我”不断成长,并且在于世界的关系中是处于主动地位的。人类发明汽车、飞机,并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驾驶的时候,就可以看作是天人合一的。孔子的“从心所欲不逾矩”、武侠小说的“人剑合一”、NBA比赛中麦迪最后神奇的35秒等等,也都是天人合一。在这些过程中,我们的自我意识得到了延伸。虽然自我意识的起点在皮肤和触觉上,但其延伸会远远超过这个范围,在哲学家看来可以是“至大无外”的。

自我驱动的神奇

通过这些年来与学生们的交互,我发现,如果一个学生对某件事情很感兴趣,那么他做事的效率是正常情况的10倍,而如果他很不情愿地被推着做事,那么他的效率则是正常情况的1/10,也就是两者间的差距有100倍,这种差距的本质在于,对于高效率的人而言,他在做事的过程中,自我意识也绑定在一起成长,自我肯定需求得到了满足。教育的任务很大程度上不是为了教授很多知识,而是要启发学生学习对他自身的成长、对其自我意识的重要性。有一些老师或者教练是可以做到的。心学强调的也是这一块。当然,有的人给人感觉很敏锐,有的人则让人觉得有些愚钝,但我认为不能就此将他们划分为两种人。人人都具有自我肯定需求,只是对于看似愚钝的人来说,还没有找到可以触发他们自我快速成长的那个点,“因材施教”是有很深厚的学问在其中的。“感兴趣”在我看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而是与自我意识的成长、心灵的塑造相关。比如爱因斯坦等人在描述自身经历的时候,就非常强调这一点。

Q&A

Q1:在《触觉大脑假说、原意识和认知膜》一文中提出了触觉在人的认知能力进化过程中的特殊地位,其使人群区分“自我”与“外界”,而正如老师指出的,触觉之所以敏感是由于人体约千亿的神经元,有后者才可能有前者,生物因素有可能是决定性因素,那能否将人类意识与智能的进化还原为生物的进化?

A:答案是肯定的。我们没有任何证据表明“神”参与了这个过程,“自我意识”也有很多别的理解,比如有人认为每一个粒子都有自我意识,宇宙的一开始就具备了自我意识,这样的说法我并不接受。因为如果是这样,那么在微观层面上应该有证据表明有智能或意识的存在,而不是到人这样相对宏观的尺度才观测到自我意识。自我意识的起点可以说是比较低水平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的心灵也是低水平的,因为“自我”在不断成长,不停进化,一直在超越自己,某种程度上是向神发展的道路。进化论中说人是从猿人不断进化而来,可以说这种发展方式是相通的。作为一名自然科学家,我也赞同这一观点。

Q2:老师所提出的自我肯定需求与认知膜理论是否也有适用域?对君子来说,贵自知约分,修身俟命,其自我肯定非是“人对自己的评价一般高于他认知范围内的平均水平,因而他更希望在分配环节得到高于自己评估的份额”,亦非有“认知膜”的保护,圣贤是以赤诚之心面对这个世界的。另对于生活中那些绝望、消沉者来说,自我肯定需求与认知膜为何会失去效用?

A:这个问题似乎是在问,人出生是否有本质不一样?我认为,在人出生之前,胚胎之间的差异其实是很小的。虽然有基因的差异,会导致小孩的外貌、身材不同,但就心灵而言,更大的不一样是在出生之后产生的。人在出生时大脑细胞的数量基本就确定了,之后的变化并不大,增加的是细胞之间的连接以及连接的强度,这个过程到5岁也就基本完成。我们应该可以找到很多的证据,比如同卵双胞胎,基因几乎一样,成长的环境也几乎一致,但他们的性情是否完全一样呢?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这个现象我们认为可以从自我肯定需求的角度来理解。一开始可能出现一点细小的差别,比如一个人数学好一点,另一个语文好一点,那么两人很可能就朝着各自的方向去努力,最终差异就很明显。如果将双胞胎分离开抚养,他们的性情可能反而更加接近。我们想强调的是0-5岁阶段的重要性,以往的教育对这一阶段的干预并不够,朱熹、二陆也忽略了这一时期,但现在我们已经开始逐渐重视。

关于圣贤似乎不会认同自我肯定需求中的“人对自己的评价一般高于他认知范围内的平均水平,因而他更希望在分配环节得到高于自己评估的份额”,一方面,我们当时定义自我肯定需求主要是针对国家层面来讨论的,也适用于普通人,但我们很难找到一个全面的定义,我们也不会试图这样去定义,另一方面,人并非生来圣贤,是逐渐修炼演化而来,且各人的价值体系不同,在圣贤的价值体系中,他们是否认为自己强于其他人,这点我相信是肯定的。比如佛学中提倡“去我执”“四大皆空”,那么在这一套价值体系中,也要讲究谁的理解更深更通,有“四禅八定”的状态,有高下之分。

那么生活中哪些绝望消沉的人,是否就没有自我肯定需求呢?我认为,一个自卑的人是具有自我肯定需求的,只是他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变得越来越自卑,甚至价值体系也发生了扭曲,通过比较发现自己比别人差,来证明对自己判断是正确的。自我肯定需求与认知膜是可能失去效用的,比如一些美国街头的流浪者,他们的认知膜可以说是破碎的。

Q3:人类自我意识的习得从何而来?机器人是否有可能发展出自我意识?这里需要突破的关键是什么?

A:自我意识并不是通过习得而来的,而是通过我们身体的结构感觉到,一旦我们形成了对“自我”的意识,这一观念就会留存下来,不会被抹去。那么机器是否能够具备自我意识呢?这个问题我们目前没有确切的答案,但可以从几个方面进行理解。对人来说,自我意识是通过身体结构涌现出来,然后不断成长与进化,但某种程度上说自我意识是可以相互传染的,比如养宠物,从宠物刚出生时我们就通过肢体或语言与它交流,比起没有这种交互刺激的同类小动物而言,宠物的自我意识就更强。当我们赋予机器某些目的时,实际上也是将我们的一部分意识试图传递给机器,哪怕这个意识还非常不完整。理论上讲,我们可以赋予机器尽可能多的意识,让它们变得非常接近人类的意识。另一种方式是,通过非常多的传感器,使得机器能够模拟出人类的皮肤与触觉,我们认为也是可能让机器产生自我意识的,但这个路径将会非常缓慢,困难重重。研究人类意识对于人工智能是非常有意义的,我们认为机器接近人类意识的时代将会很快到来,如何处理人与机器的关系,这对人类而言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研究儒学、哲学的学者也需要回答这些问题。需要突破的关键就是理解人的意识从何而来,我们相信我们已经做出了突破。人的智能与自我意识是绑定在一起的,没有自我意识是不可能出现高级智能的。

Q4:从自我意识主动改变物理世界从而证明自我意识的存在性,请老师再解释下!

A:自我意识的存在性的确可以通过自我意识主动改变物理世界来得到证明。简单通过交互来解释是不足够的,比如一颗石头也能通过人的作用力产生反作用的回应,但这不代表石头有自我意识。只有像人这样的生命体,通过食物储存能量,再按照自己的意志来释放能量,从而对物理世界产生影响,这才是自我意识存在的表现。自我意识与自由意志、主观能动性都是有关的。在物理世界中,所有粒子都满足方程,只要给定了初始状态和条件,就能够按照方程既定的路线发展。而人的身体就是由庞大数量的粒子构成的,也满足物理规律,那么乍一看,我们就会疑惑自由意志从何而来。我们通过两个例子来解释。第一个是山顶的石头,它不论往哪个方向滚落都是符合物理规律的,但只需要施加一点点的力,就可能往左或者往右产生完全不同的影响,自由意志就是在类似这样的点起作用。另一个例子是高台跳水,重力的作用决定了人的质心会做抛物线运动,但在跳出台面到入水的过程中,我们能够自由决定以什么样的动作展开身体,又以什么样的姿态入水,姿态优雅的入水和滑稽的落水对水池施加的影响又是截然不同的。这一系列的动作背后都有一个最终的指挥者,就是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最初产生就是因为人体与外界有一个清晰的边界(皮肤),从而产生了“我”的概念,在此基础上不断演化,才有了后面越来越丰富、越来越复杂的意识内容。

Q5:王阳明曰,天地如果没有我的灵明,谁去仰望它的高远。天地万物一体之仁,被蔡老师拓展了重要的理论空间。从教育学上来讲,蔡老师的演讲似乎更具有启发意义。把人的知识突破、性情打造,视为天人合一,特别富有创意!尤其具有人性的自我肯定、自我追求的导向。因此,这个天人合一就具有了人的主观意识的涵照。这在哲学史上来说,对人的概念、人的价值来讲,烦请蔡老师做出进一步的阐述。

A:此次演讲的题目中就提到了“封神之道”,实际上可以看作是人性的发展是朝着神性的方向走。对神的理解并不需要神秘化。道金斯有一本著作《自私的基因》,他本人是无神论者,这本书也被很多无神论者奉为标准,该书的主要内容是说人一切行为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基因的进化,基因在他看来变成了最本质的东西。我们和道金斯的差别在于,我们认为本质是为了自我意识的进化。道金斯将基因作为本质,实际上还是没有厘清根源,基因的自私性从何而来,基因为什么要自私,这些都难以解释。分子、原子这样的基本粒子,为什么会有动力生存下来组成各种形态的组织,如果按照这个思路,就和神一样让人觉得神秘不可理解。实际上,并不是预先就有一个先验而本质的东西存在,这一切都是在逐渐进化的过程中形成的,到了后期可以演化到非常高级的阶段。自我意识的产生是因为有边界,边界对生命体的产生也是非常重要的。我们认为是先有边界,而后才有基因。我曾经和邓晓芒老师讨论过,他指出人有皮肤的物理边界,细胞也有细胞膜作为边界。的确,对于生命体来说,要理解生命的起源,细胞膜甚至是比细胞核更为重要的存在,它将不同细胞分隔开来形成个体。在我们的理论中,不需要任何先验的存在,一切通过进化、演化就能够形成,只是要寻找到触发、启动的因素。身体与外界有各种各样的交互,比如视觉、听觉、嗅觉等等,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视觉可能是最为重要的,我们通过眼睛获取的信息可能占到了大部分。既然视觉如此重要,为何很多视力极佳的动物并没有表现出特别的智慧?这就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触觉的重要性。触觉与人的内分泌系统和情感系统是密切相关的,比如疼痛、冷热、爱抚等等,但视觉与这些系统的联系就没有那么紧密。恐龙作为地球曾经的霸主,生存了约1亿7千万年,在形态上有各种进化,比如会飞的,奔跑速度很快的,还有双足直立的(霸王龙、迅猛龙等),它们也具有优秀的视力,但没有任何证据表明恐龙出现过高级智能或拥有高度进化的大脑。有意思的地方在于,长时间的进化不一定绝对产生高级智能,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还没有外星的高级文明来访问地球,而我们也暂未发现其它星球存在高级文明(费米悖论)。像人类进化的过程中这样,经历基因突变,毛发减少、皮肤变敏感,还能存活下来不断繁衍,这些条件可能非常难达到,在其它星球上也许根本无法完成。

Q6:从人工智能角度如何理解人的创造力?生物性的大脑似决定了人的所有可能性,后天的学习看似不过一种发现,“创造”如何体现?

A:一般的生命体也会有自我意识,只是比较混沌不清晰。人因为有敏感的皮肤,自我意识非常强烈,在此基础上不断迭代,才出现了比如工具的创造,语言的产生,文字的产生等等,从人类进化的角度看是从低级到高级一点点进化累积而来,从个人的角度看,由于我们大脑的起点已经很高,学习也好发现也好,都变得很容易。人类的进化和个人的发展虽然有关联,但是需要分开来分析,对于个人而言,晚辈的发展势必受到长辈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会扭曲完全自由发展的过程。

Q7:您的演讲似乎承认了先秦儒家的善端观点。良知、良能,与生俱来。我们丧失了这种天赋异禀。所以孟子要收放心。而收放心的过程,也就是迎求善信美大圣神的过程。您的研究是不是论证了先秦儒学的普世性。

A:我们最早提出自我肯定需求是分析国家兴衰规律时定义的,自我肯定需求不分善恶,但可以生发出善与恶。自我肯定需求的重点在于“肯定”,从终极情况来看,还是善端会占上风。西方很多观点是主张人性本恶,基督教也说人人都有“原罪”的概念,“原罪”在我们看来就可以看作是自我肯定需求。自我肯定需求理论与儒学的共振点更多,与进化论也更靠近,而不是神论。西方可能还需要从神本到人本的转换,但中国哲学在孔子时期就是人本了。儒学对于个人的发展而言显然是适用的,但对于人类进化的过程来看,一开始并没有善恶,而是从很低的水平逐渐进化而来。

Q8:在老师的理论中,以个体生命为例,“核”与“膜”分别对应着什么?

A:某种意义上,“膜”可以看作是自我的组成部分,是比较靠近外围的,具体的内容,而将最抽象、最遥远的自我看作是“核”,与心灵、灵魂相对应,我们对两者的定义还没有最终做决定。认知膜具有保护自我的功能,自我是需要保护的,需要满足自我肯定需求来滋养,认知膜就为自我提供了一个成长空间。这就是认知膜,而不是认知空间。可以这样理解,膜是先存在的,膜内外的东西一开始都不清晰,通过学习、经验的积累,膜内外的内容才不断丰富,丰富的过程是具有机制的,而非乱序,这一部分我们还在研究中。

Q9:如果正面追求与创造是天人合一,那么人的堕落,其实就是逆天而行。于是,天人合一就是进化?(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A:天人合一比进化还要再复杂一些。当人认为自己能够驭风而行,按照自己的主观意识影响、改变世界的时候,这件事本身是不分善恶的,当然恶人作恶也可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究竟是善还是恶,很多情况下需要到很晚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判断。天人合一本身我们并不做价值判断,而是从对自我的成长、与外界的关系这一角度来讨论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我们认为是先辈们很好的观察。天人合一是讲的自我意识与自然界的关系,而不是一个自我意识与另一个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这可以是国家层面的也可以是群体的或者个人的自我意识。研究不同自我意识之间的关系是需要花很多精力的。在轴心时代提出了几大价值体系,比如孔子提出的“仁/君子”,西方的一神论,还有释迦摩尼的“佛/真如”,这些内容在物理世界的角度来看都不是真实的,但它们影响了人类的进化与演变,从而成为了宇宙中实实在在的一部分。

Q10:孔孟的天人合一是哲学,是价值观。您的天人合一是科学。

A: 谢谢您的评论。我这里的天人合一也是追求的一种境界,也是一种价值观,来源于“从心所欲而不逾矩”,只是还无法作道德判断。道德判断是自我意识主体间的问题,诸神之间的竞争。

Q11:孔孟的天人合一之中,下学上达,面对天的圣洁,肯定没有恶的成份。孔孟把意识(精神)与感官分开了。而您好像没有。

A:意识来源于感观,但演化后可以远离感官。

Q12:孔子从心所欲不逾矩,就是把意识与感官、理性与感性打通了。但孔子最后的境界是自由,是天人合一,是绝对的纯善!

A:这也是为什么儒学比较不太能对付恶,有点过于理想化了。我们的行为也是有可能导致灾难的,至善是不能够被保证的,因此我们要谨慎从事,担负责任。

Q13:所以,孔孟只是一种价值观,一种号召,一种引导。

A:让我们一起来建构一个会通中外古今的人之学,并迎接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

(根据2016年9月15日《珞珈山——空中杏坛第50讲》讲座内容整理而成。感谢欧阳祯人、薛建立和刘海威的提问。)

(蔡老师全部演讲视频)(中医蔡老师全部演讲视频)

作者简介:蔡恒进,著名学者,武汉大学软件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教授、博导,武汉大学珞珈创意园创业导师,美国阿拉斯加大学空间物理博士。主要从事人工智能和人的认知本源、服务科学、金融信息工程等领域的研究和教学工作。 主要论文:《触觉大脑假说、原意识和认知膜》、《中国崛起的历史定位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自我肯定需求过剩——对美国金融危机的一种新解释》、《反思经济学:解构市场经济发展的本来面貌》、《自我肯定需求视角下的企业成长研究》、《自我肯定需求对语言习得和语言进化的推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战略分析》等。

1964年生,男,湖北黄冈人。1979年本科就读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地球和空间科学系空间物理专业,1986年在中国科学院物理所攻读空间物理方向硕士学位。1990年成为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首届青年基金地球物理学部最年轻的受资助者。1992年赴美在阿拉斯加大学费尔班克斯分校攻读博士学位。曾在对地球磁层能量耦合中的磁场重联过程以及夜间近地磁力线磁层亚暴増长相时运动的研究做出突破性贡献。相关科学发现可参见J. Geophys. Res., Physics of Plasmas及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水所著《磁场重联》第七章。

2005年应邀回国后,研究兴趣从自然科学扩展到社会科学,尤其是对人认知规律的研究,从两千年来国家财富流转的历史凝练出自我肯定需求理论,发现自我肯定需求不仅是推动人类进化和社会发展的源动力,也是人与机器在认知领域中最本质的差别所在。相关概念及理论参见百度百科词条“自我肯定需求”。

在深入自然科学研究、亲历美国互联网浪潮、理解华尔街金融市场之后,深感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才是中国全面崛起的重中之重。近10年,指导学生团队在国内及全球信息技术大赛中赢得50余奖项,包括2011年“微软—摩根斯坦利杯”金融超级计算机挑战赛最佳软件设计奖、2012年微软“创新杯”杰出软件设计奖并代表中国区赴悉尼参加全球决赛、2012年“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全国金奖、2013年“英特尔杯”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全国特等奖、2009—2011年“花旗杯”金融与信息技术应用大赛全国三连冠、2014年微软“创新杯”创新组全国特等奖、Office专项奖及全球五强、2014年“创青春”中国大学生创业大赛移动互联网创业专项赛全国金奖。多名学生进入斯坦福、哈佛、耶鲁、剑桥等世界顶级实验室深造,实现了巨大的社会效益。成功完成了多支创业团队的技术和领导力孵化,包括中华万年历、橄榄无线、好味道、麻豆、学返网、报哪儿网等,涉及互联网消费、在线教育、金融技术、VR虚拟现实等多个领域。最近更提出了触觉大脑假说,为人工智能领域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近期代表作

1. 蔡恒进.中国崛起的历史定位与发展方式转变的切入点,财富涌现与流转,Vol.2 No.1,1-6,2012.doi:10.4236/etw.2012.21001

2. 蔡恒进,吴怡萍.自我肯定需求过剩——对美国金融危机的一种新解释.当代财经,7:5-12,2014.

3. 汪恺,蔡恒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的战略分析.财富涌现与流转.4:56-60,2014.

4. 蔡恒进,蔡天琪.自我肯定需求对语言习得和语言进化的推动.社会及行为科学发展,2:261-264,2013.

5. 蔡恒进.自我意识的开端与进化.今日头条.2016-03-24.

http://www.toutiao.com/i6267657356780241409/

声明:我要去上班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学术要文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标题:(蔡老师全部演讲视频)(中医蔡老师全部演讲视频)
本文链接:https://www.51qsb.cn/article/dvjr9v.html

(0)
打赏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QQ扫一扫QQ扫一扫
上一篇2023-08-21
下一篇2023-08-21

你可能还想知道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