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分析工作太难干了)(数据分析师月薪多少)

(数据分析工作太难干了)(数据分析师月薪多少)

<?xml version="1.0" encoding="utf-8" standalone="no"?>

第二章 求职准备,求职不是从简历开始

第二章 求职准备,求职不是从简历开始

很多人以为,求职,是从下载模板“写简历”开始的。殊不知,求职其实是一次深思熟虑后的出发,是长期积土成山的结果。

一、职业生涯规划

很多人决定求职的第一步,是在网上搜索“简历模板”,花点时间挑选一份自己看着顺眼的,就开始写简历了。从我的求职指导服务的订单数来看,“简历定制”的下单量也远高于其他服务。

但在我作为HR看过的简历以及指导撰写的简历中,我发现有着明确职业规划、稳步向上的人不到50%,有超过半数的求职者有过或大或小的职业变动。职业变动一方面影响你能力的积累,另一方面也影响HR对于你“职业稳定性、规划性”的看法。

试想一下,如果有A、B两名均毕业五年的求职者应聘工程部岗位,A一直在做工程相关工作,B经常换行,最近两年才开始做工程,即使不论其他内容,HR也更倾向于邀请A来入职。

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无须多言了,但是说到职业规划,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迷茫,迷茫当下要做什么,以及以后要做什么。究其根本,是因为大部分人,一直在按照别人设计的轨迹前进,却从未探索过自己的天赋和优势。等到要求职了,没有具体的考试目标了,才发现自己最不了解的人,竟然是自己。

自己喜欢的工作到底是什么?自己擅长做什么,适合做什么?自己在职场中的定位在哪个层次,竞争力又有多大?

特别是已经工作了三五年,才认识到自己根本不喜欢这份工作,想要转行,却感觉心有余而力不足,就非常可惜了。

1.职业规划迷茫的三种类型

虽然大家都说自己“迷茫”,但是在我看来,迷茫其实也分三种不同的类型。

1)缺少决策型

有的求职者对于市场上有哪些岗位有基本的了解,但自己有不止一种意向,无法决定到底选择哪一个岗位。这个问题其实比较容易解决,推荐使用“平衡决策单”这类工具,客观地进行评估。

简单来说,就是做一张表格,先列出你求职所考虑的因素,如爱好、薪资、工作时间、价值观、同事、环境、上下班时间等;再对每个因素评估一个权重,如目前最看重薪资,权重定为10,其次看重工作时间,权重定为8等。每个人关注的因素有所不同,不用太在意其他人的看法,根据你自己的情况来做决定即可。

接下来,针对具体的几个求职意向,进行理性打分,数据就能够帮助你确定方向。

2)毫无头绪型

属于“毫无头绪”迷茫类型的人,其实是最多的。

我大学毕业的时候,也曾陷入这种迷茫,当时我所知道的工作选择,不过是做老师、去银行、考公务员、做销售这些,可选的范围很小,又觉得这几个方向自己都不想做,当然会觉得毫无头绪。

有一句话说得很对:“我们在职业发展上做不出更优的选择,表面看是没有选项,其实是你没有看到选项。”事实上,大部分觉得自己求职毫无头绪、根本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的人,正是因为对“到底有哪些工作”一无所知。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中有8个大类、将近2000种职业,而且数字还在增加。而你很有可能连其中的1%都不清楚。这就像你去吃饭,都不知道菜单上有什么菜,分别是什么口味的,那你要怎么点菜呢?

针对这种情况,我建议大家第一步要做的,就是多去了解相关市面上现有的行业、岗位到底有哪些,具体是做什么事情。看着看着,你就会有一点感觉了,先不说能不能直接确定方向,至少有了选择的范围。

了解行业、岗位,最好的方式是询问身边各行各业的朋友,特别是入行比较久的人,进行深入的了解。问一问,他每天的工作内容一般有哪些,需要什么样的工作能力,职业的上升通道是什么样的;也问一问他遇到过什么困难与挑战,有哪些不为人知的辛苦。尽量问得详细一点,因为很多时候,你所想当然的工作内容,和这个岗位的实际工作内容,相差非常大。

当然,如果没有从事相关职业的朋友,也可以先从各大招聘网站上的招聘需求中了解一下,着重看一下其对于这个岗位的描述、工作内容的介绍、招聘的要求,再匹配一下自己的实际情况,有一个大致的判断,也比你什么都不做要好。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岗位名称相同,在不同的公司中,具体的工作内容也很可能有很大不同。打个比方,一个岗位,同样叫作“内容运营”,有的公司偏重于写原创文章,有的公司偏重于整理稿件、重新编辑,有的公司则偏向图片和文字的结合等。很明显,适合做这些工作的人,特点也不一样。

所以,在选择方向时,重点不是看岗位叫什么名字,而是关注其具体的工作内容到底是什么。

3)转行困难型

另外还有一部分职场人,其实早就有换工作的打算,也有一个明确的方向,但是受困于现有的工作,不敢跨出第一步。特别是想跨行求职的,觉得难度太大,迟迟没有行动。

关于这点,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个故事。

我有一个朋友,做了两年的展会领队,主要工作是组织各个展销商前往世界各地参展。她想转行到HR的培训岗位,做一个培训专员。但是她觉得转行太难了,自己没有一点点相关经验。

但是,她真的完全没有相关经验吗?其实并不是。培训专员需要的能力,包括前期策划、现场执行、后期复盘的能力,也包括调动现场气氛、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这些都离不开良好的沟通与表达能力等。

在她领队的工作经历中,这些能力其实都有很好的体现。比如,她要全程安排好参展商的行程,处理好出国在外各类突发事件,维护与参展商的关系,展会结束后及时总结经验,等等。这么一看,想转行去做培训,也不是那么难吧。

所以,当你有一个确定的意向时,需要深入梳理自己过往的经历,以及去了解意向职位具体的招聘需求。试试寻找到两者之间的相似、相关之处。有时候你以为差距很大的行业,很可能你也是有相似经验的。

关于如何挖掘自己的相关经验,我将在后续的章节中详细介绍。

2.大多数人对职业规划一知半解

有很多读者通过知乎、公众号或者私信的方式问我类似的问题:

“夏姑娘,我现在大三,可我特迷茫,我不知道该考研还是就业,如果就业的话该选择什么工作?”

“夏姑娘,我找工作有段时间了,可我感觉自己没有清晰而精准的发展目标,也不知道该向哪个方向发展。”

“夏姑娘,在下工作党,我感觉现在工作好忙,却没有什么成果,对工作也越来越提不起劲来。”

遇到这样的提问,我感到很无奈,不是我不愿意解答,而是这类问题实在太大了,不是一道数学题,也不是一段英语翻译,在不深入了解提问者的具体情况下,我根本无从答起。

大家对于职业规划的认识的一个普遍误区,就是认为这是一个非常容易解决的小问题,似乎只要花上三五分钟,或者半个小时,就能够找到答案。

但事实上,这样重要的人生问题,怎么可能轻易就找到答案呢?做好职业规划需要综合各方面的因素才能做出有效判断,如果只偏向某一因素做决定,很可能越规划越偏。

我也在网上看了各种各样的职业规划方法论,发现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即很多博主、大V在文章的开头,都会罗列近几年来热门、就业形势好的行业排行,给大众灌输这样一种思想:“你就选择就业形势好的行业去发展,换行也要去被大众看好的行业,这样,你的职业规划一定是很明智的。”

社会环境如此,当前很多大学生或其他求职人士在进行职业规划时往往不能客观地从实际出发,而是一味追求“三大”(大企业、大城市、大机关)和“三高”(高福利、高收入、高地位),不顾社会的实际需求和职业发展的规律等客观条件,在一定程度上把职业生涯规划当成了理想规划。

所以我希望大家可以正视这个问题:职业规划确实是很难做的,但是一旦找到了对的方向,不夸张地说,就能受益终身。

你一定也在很多地方听说过职业规划的重要性,但是只停留在“听说”的层面。道理听了一堆,当时好像都懂了,回头想想又好像什么都没懂。大家最困惑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

a.每个人都说要做职业规划,到底规划和不规划的人找工作有什么区别呢?规划了的人,一定就能找到好工作吗?

b.自己的专业有较强的针对性,如医学、法学、计算机科学等,这类专业的求职者会有非常明确的求职方向,只要按照专业相关找工作就好了,也需要规划吗?

c.我还没有去工作过,我怎么知道我能做什么、喜欢什么?所以,规划没什么用,先去试试找一份工作比较重要。

我们先来看几个案例吧。

【案例一】小A是今年普通高等院校毕业的学生,学的是计算机科学与应用专业。大学四年没怎么认真读书,大一、大二、大三沉迷游戏,每天在线五黑,通宵达旦。每次期末考,都是低分飘过,偶有挂科,补考通过临时抱佛脚,也是很幸运地考过而未影响毕业。大四临近毕业了,身边的同学开始陆陆续续寻找实习的工作。他发现自己专业能力不够,找不到编程相关的工作,非常苦恼。

【案例二】小B已经有三年的工作经验,毕业后积极投身社会,认真工作。第一份工作选择了金融行业,从事P2P贷款业务。本以为金融行业前景应该一片大好,但是国家政策一出,公司马上面临合规问题,已经倒闭。下一份工作,不知该何去何从。

【案例三】小C今天又去面试了。这已经是他在上一份工作辞职后第三场面试,前两次面试都因为工作不稳定、频繁跳槽而被拒之门外。三至六个月就跳槽一次的经历,已经烙印在他的职场履历中。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频繁跳槽”标签困扰的他,对下一份工作一片迷茫。

【案例四】小D已经在外贸公司的出纳岗位兢兢业业工作了八年之久。她本来性格开朗,没想到现在整天要和钱打交道。选专业时,听家人说:“会计稳定,你看哪家公司不需要会计?”于是选择了会计专业。大学毕业找工作时,听同学说:“学了四年的专业不能白费了呀!”于是应聘了外贸公司的出纳岗位。但是小D不喜欢数据,不喜欢枯燥单一的生活,她在是否辞职的纠结中,错过了最佳的职业发展时间。

大家有没有相似的情况呢?其实,不做职业规划,不是说找不到工作,但是很可能会让你的工作很糟心,职场不顺利,达不到自己的期望。

那么,到底怎样做才能做好职业规划,不辜负自己的人生呢?

3.职业规划四大原则

要想做好职业规划,首先就要了解和遵循职业规划四大原则。这些原则即使不能在一开始就让你明确方向,但至少能够帮助你“不跑偏”。

职业规划四大原则的概念很清晰,分别是喜好原则、擅长原则、价值原则和发展原则。

1)喜好原则

就好像谈恋爱一样,你总要找一个你喜欢的人,两情相悦,方能处得长久。如果你只是将就,那么将就的感情终究没有两情相悦的感情情感深厚,生活幸福。

工作也是如此,如果你不喜欢这个行业,那么在遇到困难时,你首先想到的不是坚持,而是放弃;在遇到诱惑时,你首先想到的不是抵制,而是接受。

更有甚者,如果连喜好都没有,那么你的工作和生活将了无生趣,上班就像上坟。

2)擅长原则

擅长原则很好理解,就是做你擅长的事。天下没有哪项工作是容易的,凡是工作,都有毛病。做你擅长的工作和事情,你才有能力做好;有能力做好,你才能解决具体的问题。

竞争无处不在,只有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你才能做得比别人好,才能在竞争中脱颖而出,不因技不如人而深受打击。

如此,凭借自己的能力解决一个问题、做成一件事情,你才会有成就感。有了成就感,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工作动力。

3)价值原则

如果一项工作你很有能力去做,但是觉得没有价值,那么即使再有能力,你可能也不愿意去尝试。

我曾经在一家知名企业以管培生的身份工作过,需要以“扫楼”的方式一家接一家地推销公司的办公产品。我并不反感这种推销方式,但在深入了解公司的产品后,我却不认可产品的价值。简单来说,我自己都无法说服自己购买这个办公产品,认为其性价比低、质量一般,那又如何推荐给别人呢?

一名销售人员,只有切切实实觉得自己的产品非常不错,才能满怀热情地进行推荐;一名产品经理,只有对自己的产品充满信心,才能产生热情,而不是开发一款自己都厌弃的残次品;基础的后勤工作者,只有觉得自己的工作很有价值,给予其他同事帮助和支持,才能尽职尽责地完成任务。

工作其实就是这样,如果你发自内心地觉得这份工作有意义,那么你就会爆发出惊人的能力,你强大的正能量场就能感染身边的人。

价值观对动机有导向的作用,只有那些经过价值判断被认为是可取的价值观,才能转换为行为的动机,并以此为目标引导人们的行为。

所以,你从事某一职业,得先认为它足够重要、值得你做,否则你再有能力也不会开心。因为它不是你想要的。

4)发展原则

这一原则目前也是市面上宣传最多的原则,譬如前面的行业排行榜,就是在介绍很有发展潜力的行业。

以前大部分人高中选理科,大学选金融、互联网等专业,看中的也是行业的发展潜力。如果在现在信息化发展的社会,你还在从事蒸汽时代的职业,势必会被淘汰,所以要选择有发展潜力、符合时代潮流的行业。

此外,具有发展性的行业,就业机会多、成长空间大、薪资水平较高、市场广泛,这样的行业才有奔头。

所以在你选出几个方向之后,一定要先用这四个原则进行检视。

4.职业规划之旅

目标的确定是循序渐进的,不是一下子就能找到靶心的。通过四大原则,我们只能对方向有一个大致的把握,还不能确定具体的目标。

接下来的具体规划方法,我想让大家有个具象化的理解,就以“旅游”做下类比。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开始职业生涯规划之旅吧。

很多人问我,应该选什么职业?就像是在问我,最适合你去旅行游玩的地方在哪里?很明显,如果缺少对你的了解以及必要的筛选条件,没有人能够给你答案。

世界这么大,可选择的目的地那么多,到底哪里最好玩呢?是非洲还是美洲?是森林还是沙漠?是现代城市还是古老遗迹?是亲近自然还是探索科技?你有多少假期?又有多少预算?

不把这些限制条件捋清楚,就做不好规划。

下面就来讲讲职业规划的具体方法,也就是“确定旅行大方向”的方法。

1)确定旅行大方向:职业方向定位

在开启职业规划旅程之前,你首先要在广袤的地球甚至浩瀚的宇宙中,确定你要去往哪个方向;也可以想象在你的面前是一片汪洋大海,你的目的地是一个适合自己生存的岛屿,那么你要往哪里走呢?

你是喜欢山多一点的地方,还是喜欢更平坦宽广一点的地方?你是喜欢繁华的城市,还是悠闲的田园?

做决定之前,你需要深入解析自己,明确自己的喜好在哪里,认同什么价值观,以及有什么样的需要,等等。

要选择一个大方向,我在前文讲到,第一步就是要多了解市面上到底有哪些行业和岗位,先扩大可选择的范围,才能有挑选的余地。

在获取信息的基础上,接下来就要充分分析自己。但所谓当局者迷,其实最不了解你的人,很可能就是你自己。

如果不知道或很难分辨自己真正的意向,除了梳理自己的过往,你还可以向外求助。

方法一:求助朋友

观察朋友,和朋友沟通,听听朋友对你的评价不失为了解自己的一个好方法。人们交友时有一个特点,大多数时候都遵照相似原则,会和同自己脾性、价值观相近的人走得亲近一些。正因为你们在某些方面相似、相近,你们在某一个话题上面才能有源源不断的看法可以深聊。

就好像一个考研失败的人会和另一个考研失败的人把酒诉衷肠,而一次考研就成功上岸的人可能不能很好地理解为什么别人会考研失败,以为是他们不用功、不自律。两种人心境不同,能聊的自然也不一样。

所以,和朋友进行深度沟通,借助朋友的帮助分析自己,也通过分析朋友来帮助自己明晰性格取向,给自己的职业规划定一个大的方向。当然,还可以找找谈得来的前辈,问问他们当时为什么选择这份工作,实际的工作情况如何,未来又是如何打算的。

还是那句话,多听、多看、多了解,才能做出更好的决定。

方法二:求助科学

通过自己和朋友来确定自己的职业规划方向可能比较难,准确性也许会略弱一些,那么你可以借助更加科学的办法来分析自己。

这里又要老调重弹地提到MBTI测试了。虽然有不同的声音表示MBTI测试的信度、效度不是很高,所以测评结果不是很准确,但在实际使用的过程中,它还是能帮助相当一部分人对自己有一个初步的判断。

在这里需要说明以下四点:

第一,测试的结果会因为人处在不同的时期、经历了不同的事情而发生变动,这很正常,所以不妨每过一段时间重新测评一次。

第二,MBTI中的几个分类不是完全互斥的,所以当你同一纬度的两个分数比较接近时,不妨把两个解读都看一看。这是指,在MBTI的测评结果中,评价人的个性有四个维度:内向型—外向型、直觉型—实感型、理解型—判断型和思考型—情感型。简单来看,在这四个维度的两极中,每个人应该是非此即彼的,比如,这个人要么外向、要么内向,要么是直觉型、要么是实感型。但是实际上,同一个维度的两极并不是只能二者选其一的,以“直觉型—实感型”为例,人很可能既可以敏感地体验情绪、遵从直觉,同时也擅长理性地思考,他在不同的情况下,会选择不同的决策模式。如果你的测评分数呈现一边倒的结果,那么相对而言是比较可信的,但如果直觉型和实感型的得分相差不大,我建议你把这两个类型的解读都仔细阅读一下,再做出自己的判断。

第三,测试即使再准确,也只是一个参考的依据,千万不要把测试结果当成盖棺论定。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没有哪一个测试可以把世界上的每个人分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更何况,测试题不了解你的实际处境,无法给出完全可行的方案建议。比如,我之前带过一名非常优秀的管培生,她的主攻方向是法律,在后来的工作中也做得非常出色。但是由于突发原因她视力骤降,并且不可逆,而法律工作是用眼重灾区,所以她一下子完全无法从事法律工作了。测评虽然显示她确实很适合这类工作,可现实是,她得重新选择一条完全不同的道路了。

第四,测评把人分为16类,对于每一类给出了数十个建议的职业方向,一方面这些建议方向肯定不足以涵盖所有可能适合的方向,另一方面这些方向虽然有相似之处,却还是有很大的差别。每个人还是需要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具体的细分领域。

所以,我们可以先通过测试,对自己有一个大体的认知。完成了这一步,相当于找到了一个旅程的大方向,如是要去南方还是北方,去森林还是沙漠。

2)知道自己能去到哪儿:实力评估

在地球上选择了一个大致的方向,就完成了我们职业规划之旅的启程第一步,紧接着我们就要来评估自己的现状了。

如果你选择去大海探险,那就检查航行用的船只,你的船是木筏、是快艇还是游轮?遵循擅长原则,看看你在哪些方面有什么样的能力和潜力,以此来评估你的船能走多远,并判断你能做成什么事。

都是航海,如果你只有一艘小船,那么可以选择比较平静的水域,定一个较近的目的地;如果你有一艘巨轮,那么可以挑战远途;如果你有一艘潜水艇,就可以去看看深深的海底。

举个例子。

我的一名学员妙妙做完MBTI测评后,知道了自己适合的领域大致有:广告创意、广告撰稿、市场营销和宣传策划、市场调研、艺术指导、公关、公司对外发言等。

她适合的职业是:儿童教育老师、大学老师(人文类)、心理学工作者、心理辅导和咨询人员、职业规划顾问、社会工作者、人力资源专家、培训师、演讲家、记者(访谈类)、节目策划和主持人、专栏作家、剧作家、艺术指导、设计师、卡通制作者、电影电视制作人等。

那么这么多的行业和岗位到底哪一个更合适呢?或者还有没有其他测评中没有提到的可能性呢?这就需要你合理地评估自己的能力了,包括自己的学历、技能、天赋、经历、人脉等,主要遵循前面讲到的“擅长原则”。

还是前面这个测评结果,如果妙妙现在是大学心理学本科在读,以前有过演讲比赛的经历,语言天赋好,普通话一级水平,在心理学方面她认识很多大牛,那么她就可以在心理学工作者、心理辅导和咨询人员、社会工作者、演讲家、节目策划和主持人等方向进行选择。

如果妙妙现在只有大专学历,但是她对设计、电影方面很感兴趣,平时能自己做短视频、策划活动等,那么她就可以在卡通制作者、电影电视制作人、设计师、艺术指导等方向进行选择。

总而言之,首先看你有什么,然后在大方向中选出你能做什么。可以把“你是否对这件事拥有比常人更加强烈的热情和执着”和“你是否显著比其他人更擅长做好此事”这两个维度作为主要的思考方向。

明确自己擅长的是什么,拥有哪些资源,然后在选择大方向的基础上遵循擅长原则,看自己能做什么,从而进一步缩小职业规划选择的范围。

3)组织环境影响巨大: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确定了航行大方向,准备好了航行工具,接下来航行旅途的环境是不是也很关键?你走的航线,环境如何?风浪大、礁石多的可能是近道,道远点、慢一点,但风平浪静的能不能接受?

选近道可能更快,但是如果你水性不好,驾船技术不好,旅途可能充满危险。狼进了狼性企业,可以成长得更快;进了羊窝,可能会被渐渐同化。而羊要是进了狼窝,很可能就被吃掉;到了羊群,至少能活得很不错。

所以说,组织环境对人职业发展过程的影响是巨大的。

如果你并不掌握资源、权力,就不要试图去改造组织环境,因为个人并不具备这样的力量,不要过于理想化。主动适应环境是个聪明的选择,不假他人之手,凭借自身努力就可以把握。

我们没办法改变环境,但是我们可以选择更有利于自己成长的环境。

4)探索真实信息:不被表象迷惑

选择航海的你,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一片陆地,可是眼前有很多岛屿。这个时候难题又来了:你到底该选择哪座岛屿登陆呢?你对目的地有多少个岛、每个岛的环境都了解吗?

如果你对岛屿的信息不够了解,盲目选择,结果事与愿违,那么前面的千辛万苦不是白费了吗?

其实,现在你已经来到了职业规划最后决定细节的一步。你看好的方向,到底是否有前景、是否适合你、是否真的像你想象的那样呢?在做出最终决策之前,我们要对目标做全方位的分析和总结,了解它真实的样子。

首先,要了解行业的分类。

在被推荐的、有意向的行业里,你打算选择哪一个呢?在选择行业时,有两种是不建议考虑的。

第一种:夕阳行业。

不论你选择哪个行业,最重要的,是学会判断所选择的行业是不是夕阳行业。

如果你不能自主判断夕阳行业有哪些,这里给大家一个简单的判断思路:如果这个行业的产品在你的生活中逐渐变得不重要甚至消失,如胶卷制造业,或者行业的产品已经能找到更好的替代,如传统媒体,或者在新闻中很少听到发展和创新的,如房地产行业,基本上可以划入夕阳行业的范畴。

除此之外,一方面,你可以高度关注新闻上对一些行业的扶持及政府重视程度,如关注领导的一些重要讲话,里面真的有超级多的机会点;另一方面,你还可以关注招聘类咨询网站发布的一些职业类的行业报告,从行业报告中,我们基本能够了解市场上一些行业的情况。

第二种:危险企业。

危险企业,包括违规企业和灰色地带企业。其中,违规企业最常见的情况是:不缴纳五险,也就是社保。只要是正规的企业,缴纳五险是最基本的。如果一家企业连五险都不缴纳,建议完全不用考虑。我们常说五险一金,那一金呢?在这里暂时留个悬念,在后面第四章“谈薪”的部分,会有详细的介绍。

灰色地带企业不是指违法,而是指没有专门立法、产品在法律中界定比较模糊的企业,如P2P金融贷款行业。政策一出,不正规的P2P公司,倒闭一片。

随后,要了解岗位。

再来了解企业的各个岗位,一般来说,一个企业的业务就像是一条蛇。

“蛇头”负责“吃进”业务,主要指能够带来价值,即为企业提供营养的核心部门。这些部门通常工资较高,需要从业人员具有挑战精神、抗压能力,有激情和创造力,愿意主动思考。

“蛇身”负责“消化”业务,主要指支持部门,对于吃进来的订单、客户进行消化,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服务,建立公司口碑和形象,是业务发展的重要保障。比如,运营、客服、跟单员、售后等岗位就属于这一类。这些岗位需要员工有服务意识,有责任心,耐心细致,性格平稳。

“蛇尾”负责支持前端业务,即公司的人事、行政、财务、法务等支持部门就是公司发展的保障,支持前端业务部门开展工作。这些部门要求员工有一定的专业能力,熟悉公司业务和相关政策制度,思考问题全面周到。

要注意的是,可替代岗位不建议作为长期的职业目标。可替代岗位就是指随着科技发展,容易被替代的岗位。

这类岗位的特点是从事简单机械的操作,不需要情感和审美的介入。例如,公交车卖票员被自动投币机替代、肯德基点餐员被点餐机替代、银行柜员被银行业务处理机替代。

像这些基本的信息,搜罗一下,你就会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主要问题在于,我们很难真正了解到某个行业的深层内容。

通过网络的搜索和咨询,你可以大致知道你的目的地岛屿的数量和概况,但是,每个岛屿具体如何,却很难深入了解。一次短途旅行还好,选错了也没关系,但我们是在选择人生的职业规划,一个简单的选择很可能让我们的一生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所以,不得不谨慎对待。

就像岛屿的管理者才是最了解岛屿情况的人,也只有每个行业、岗位的实际从业者,才知道这份工作的真正面目。很多人开心入职,但是又频频后悔。原因就在于,你以为的工作,不是你想象的样子。

“自由职业者”已经火了一段时间,很多人觉得每天自己安排工作,没有人管,是多么开心。但只有身在其中的人,才知道没有固定薪酬的压力之大、自律之难。有人眼热“网红”动动嘴皮子就日进千金万金,却没想到其背后蛰伏数年的艰辛。

就拿我的HR工作来说,很多人觉得手中权力大,又轻松。但是谁又了解入职前几年的枯燥,被当成“服务人员”的辛酸,以及薪资低、晋升机会少的无奈呢?

大家都明白,不是专业人士,是无法了解到某一行业的深度信息的。

比如,在2018年年底,抖音短视频行业就迎来短视频推荐的最后一波红利高潮,而一般在这个时候,新做短视频行业的人是不会知道的。而到了2019年,抖音短视频培训类的行业兴起,放肆营造短视频赚钱快的现状,导致一大批视频创作者涌入,短视频内容爆炸式增长,可基本上都是被割韭菜。

如果你没有真正好的内容,想随随便便拍个视频成为“网红”,过了红利期,基本不可能。如果你对这些信息的深度不够了解,那么你很有可能只有被割韭菜的份儿。

所以,在最终确定方向之前,还是建议你找到“内行人”,切实了解一下工作的实际情况。本章第四节中的“信息验证”部分也将对此进行详细的介绍。

5)旅程不是固定不变:通过实践的MVP及时调整

《精益创业》一书中提出“精益创业”的理念,指在开发新产品时,可以先做出一个简单的原型,然后通过测试并收集用户的反馈,快速迭代,不断修正产品,使之最终适应市场的需求。

这个理论也可以适用于我们的职业规划。能够一下子找到一生不变的精准目标自然是最好的结果,但随着我们经历、认识的变化,以及社会、时代的进步,规划也很可能需要进行调整。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你的规划做得对不对,也是要实践了以后才知道。

如果你现在还没毕业,或者刚工作不久,那么我一定要恭喜你,你拥有的最大的资源就是时间。一下子选不好职业方向也没关系,你可以去申请不同的实习机会,从实操中体会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这比呆坐着思考“这个选择对不对”,要有用得多。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很多人也是在兜兜转转了好几年以后,才找到真正明确的方向。

如果你已经工作了,并且在同一个领域有了一定的经验,那我建议你用副业的方式来进行尝试。除非确定要转行,否则还是先以主业为重会更好。

有人也许会质疑,目前短视频非常流行,那么很早之前做职业规划的时候,怎么可能预知这一点?其实不妨换一个角度来看待这个问题。

第一,短视频虽然现在爆红,但是早在好几年前已经有了苗头,现在抓住红利的这拨人,绝大部分都是几年前就规划了这条路的人。

第二,即使有少部分人是立即改行,搭上了这趟列车,仍然不可否认,他们之前一定积累了相关的资本。

有的人也许之前规划的是影视剪辑的方向,所以他拥有的视频剪辑、制作的能力,帮助他快速转型到了短视频领域;有的人也许擅长唱歌跳舞,短视频其实只是换了一个平台而已,其底层能力还是一样的;也有的人可能是做起了知识付费,这些人一定是有很多年专业知识的积累,才可以有这么好的内容。

所以说,最终的呈现方式可以是多样的,但是我们之前为此做的规划、积累的能量是可以迁徙的。

第三,更多的人采用了小步试错的MVP方式,并没有放弃现在的主业,而是抽时间投入新的领域。如果发现这条路确实更适合自己,才会谨慎地全情投入,反之,就回归原来的生活,或者把这些新的机会当成爱好来经营。

无法回避的是,在历经思考和学习之后,仍然需要试错的过程。所以,越早开始越好!

二、职业规划的常见问题

1.什么是好工作

都说做职业规划是为了找更好的工作,那么到底什么样的工作才是好工作呢?结合前面讲到的职业规划四原则和方法,这里再给大家介绍一个好工作的标准——收益性受雇。

大家也可以结合这个标准来评判一下,自己目前的工作,是不是一份好工作,以及要不要跳槽。

“收益性受雇”是美国积极心理学领域的开创者之一C.R.斯奈德在《积极心理学》这本书中提出的概念。斯奈德提出,只有符合了8种条件的工作,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好工作。我们在这里主要分享和大家最密切相关的5个点。

1)好工作,帮助你实现“职业自我效能”

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有些人不管工作多累都很有热情,有些人早上刚到公司,想到面对的工作,就怎么都提不起干劲。原因是,越干越有干劲的人,实现了职业自我效能。

实现职业自我效能是一个良性循环。你在工作中越努力,在工作中的表现越好,个人能力提升得越快,越能感受到工作带来的成长,也就越会努力工作。但是,大家一定也见过身边有的人很努力,但工作表现越来越差,不仅个人没有成长,而且随时可能被淘汰。

这是因为,他们没有进入职业自我效能的良性循环,一方面是努力还不够,另一方面有可能是努力的方向错误、目标本身有问题,或者自身解读不正确。

下面为大家简单举一个目标错误的例子。

静静立志于成为一名大公司的HR总监,她一直埋头于研究最新的HR理论知识。

她总是自傲于自己所谓的“专业”,对别人的努力实践不屑一顾。但她从来没有想过,HR总监不仅需要学识,更需要落地的经验。

工作七年后,由于努力的方向错了,她离HR总监的岗位越来越远。

2)好工作,能保持你心理能量的正常波动

好工作,心理能量应该是波动的,就像心电图一样,有起伏。如果你的能量是不断被损耗的,而且没有上升的过程,那这份工作就不是一份好工作。

其实很好理解,工作开始时应该是能量最满的时候,相当于波峰。随着工作的辛苦、枯燥或者强压纷至沓来,你的能量会越来越低,造成你越来越疲惫,觉得工作越来越没意思。

工作完成后的成就感,让你的心理能量上升,然后慢慢损耗,这就进入了一个正常的波动循环。这种能量是人们工作动力的重要来源之一,成就感保证了你工作的延续性。

再举个例子。

老师的工作非常辛苦,晚上要备课,白天要教学,教学结束还需要批改作业,担心学生的健康成长等。但是,老师看到学生学有所成,会发自内心地开心,从这份工作中获得的心理满足感已经大大超越身体上的疲劳感,继而他会为这份职业更加尽心尽力。也有一些老师,一段时间后,会选择转行,是因为他们不能从这份职业中获得成就感,也就不能获得动力。

3)好工作,让你英雄有用武之地

英雄有用武之地,在工作中,就是做自己擅长的事情。

例如,冰冰擅长严谨的数据处理,且有点内向。但是她选择了行政工作,每天面对的都是琐碎的事情,而且经常要做的就是沟通。处理数据的能力得不到发挥,沟通工作又没有进展,会让她时时感到挫败。如果让她去做数据分析的工作,她就能给出非常有建设性的数据分析报告,而且有成就感。

4)好工作,有舒适的职场人际关系

数据显示,在工作中,有好同事或者好搭档的人对工作的投入,是那些没有的人的7倍之多。这个数据是不是很吓人?舒适的职场人际关系,可以大大提升工作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对于不擅长处理人际关系的职场人,职场间的尔虞我诈简直是折磨。好行业、好平台、好企业不代表好处理的人际关系和团结的团队意识。

进了大公司,但是上级不愿意教你,同事不愿意帮你,下级不愿意配合你,足够让你身心俱疲。

5)好工作,有相对满意的收入

收入绝对是影响大多数求职者选择工作的最重要的因素。

本书后面的内容也会一点一点教给大家获得高薪的实操方法,帮助大家获得满意的薪水。

现在,大家内心应该有了一杆秤,知道要以什么样的标准去衡量好工作了。

2.优先选行业还是选岗位

在实际求职的过程中,有时候“行业”和“岗位”并不能两全,你想进的行业没有招你喜欢的岗位该如何是好呢?

在我做求职指导的过程中,有很多人为了进入一个看似热门的行业而想勉强自己。但是热门行业竞争往往较大,同样的岗位,需要比其他人更高的技术水平才能够胜任,大部分人却还没有达到这样的层级。

有一位意向做设计师的求职者,他现有的设计水平还不足以进入这个心仪的行业。目前摆在他眼前的有两个选择。

选择1:坚持进入这个行业,但是由于设计水平还不够,从而选择从事门槛较低的销售岗位,以后再尝试从销售转为设计师。

选择2:暂时放弃进入热门行业,去其他相关行业找一个设计师的工作。在工作中不断提高和积累专业的设计能力,以后在不变岗位的情况下,尝试进入热门行业。

让我们来预估一下两个不同选择会带来的结果。

选择1的结果:为了留在热门行业,他努力做着销售的工作,日复一日。几年后,设计的技能他几乎都忘了,不提独立设计,连模仿都做不到,更别说重新回到设计师的岗位了。

选择2的结果:在其他行业做了几年设计师后,他的设计能力不断提升,已经可以独立负责大项目的设计工作了,也有了一定的带团队的管理能力。在一次跳槽中,他的能力被热门行业看中,成功入行。

答案很明显了。

你学了设计,成为设计师,设计的精髓是相通的,即使你以后想换行业,如从包装设计换到平面设计,只要有设计的基础,都是有机会的。

反之,你明明喜欢做设计,却为了进入热门行业没有成为设计师,而是做了一名销售。那么由于没有相应的经验,技能也生疏了,再想从销售转到设计师,有多困难,可想而知。

所以,如果面临行业和岗位的选择,我建议你宁可先去不那么喜欢的行业,但是坚持选择同类岗位,这样才有“曲线救国”的机会。

3.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

这个问题被探讨了很多年,我想分成两个角度来谈谈建议。

1)应届生和毕业不久的职场新人

对于应届生和毕业不久的职场新人,最直接的建议就是,只要能选,就去大公司。

第一,对于后期的求职,大公司的名字,足以加分很多。

现在很少有人在同一家公司干很久了,跳槽是必定会面临的情况。不论一开始进的是大公司还是小公司,大部分人都会跳槽。

跳槽时,大公司和小公司的过往经历,哪一个能让你找到一份更好的工作呢?答案很明显。

也许你会说,小公司的经历也会很棒。有时的确是这样,但从概率上来看,更好的背景就是一个人更优秀的证明,毕竟能够进入大公司,也是对进入者之前能力的一种肯定。HR招聘时,不自主地会更关注大公司出来的求职者。

第二,如果你觉得去大公司不好,是由于以下这些原因,那么,你不需要太担忧:

a.听说大公司分工明确,自己只能做螺丝钉,学的东西很少。

在职场中,到底能学多少,还是看你的主动性。即使大公司没有安排你很多类型的工作内容,你也可以自己主动多观察、多学习、多请教。不要把自己的不争取机会,全都怪罪给公司不给你机会。

也许你觉得小公司安排了很多任务给你,但事实上,小公司的工作很可能更加杂乱无章,看似很丰富,实际上很多工作都是在“试水”,很可能完全没有价值,甚至很多是傻瓜式重复操作。

当小公司还在到处找新技术的资源时,大公司早就用上了最新的技术。

b.觉得大公司规章制度多,受约束,人情世故复杂。

一方面,小公司不见得没有“办公室政治”。

另一方面,所谓的规章制度、人情世故是不可避免的,在以后几十年的职场中,你一定会遇到的。早点经历,总结经验,并没什么不好,反而能帮你更加成熟。相比于三十好几岁再去提升职场情商,一开始就走在前面无疑是更明智的选择。

c.担心大公司所在行业竞争激烈,以后要转型。

近期出来的这个言论让我不免觉得有些好笑。小公司所在行业未必竞争不激烈,即使现在不激烈,也不代表以后也会不激烈。

并且,这应该是在选择行业时考虑的问题,而不是在选择公司规模时考虑的。当你选好行业后,一定要争取进入该行业里的大公司,这才是最优解。

如果你一定要去小公司,那么我建议公司人数至少要在100人以上。太小的公司,实在太混乱,太不稳定。很可能你入职没多久它就关门大吉了,你既浪费了去大公司的机会,还得重新找工作,得不偿失。

我曾经面试过一名不错的求职者,但是他之前从三家公司离职的原因,都是公司倒闭了,不说迷信,但这也确实让我非常苦恼。

第三,关于“画大饼”。

很多人考虑进小公司,主要是遇到了一个“超级大饼”。很多领导,之所以能成为领导,不是因为他们在专业方面有多厉害,而是因为他们非常擅长“画大饼”,也就是给你讲未来、讲发展,让你仿佛看到了公司上市、自己成为人生赢家的光彩画面。

“画大饼”,并不是一个纯贬义的词,这对于招聘、留人,以及增加团队凝聚力等,还是很有用的。

但我们遇到“大饼”时,也要理智地判断一下,许诺得这么美好的未来,有多大可能兑现呢?相信你也有自己的判断。

2)有一定工作经验的求职者

如果你已经有几年工作经验,并且积累得还不错,至少达到经理级及以上级别,此时有小公司给你一个“飞跃”的机会,让你当一个大领导一展拳脚时,可以考虑去小公司。而且去的时候,尽量争取分红,争取股权。

为什么有经验的人选择要去小公司?不就是为了跳出大公司的束缚,做出点自己的成绩吗?

如果小公司还多方限制你的发挥、有复杂的规章制度,薪资低一点不说,还不给分红之类的,那你为什么要去呢?

以上就是去大公司还是小公司的问题。

前面建议大家去大公司,这是当有选择机会的时候,但如果你实力还差一点,没办法入职名企,也不要太过于纠结“名企情怀”。

我遇到过不少应届毕业生,一开口就问:“老师,我要去BAT,简历要怎么写?”很多金融专业的同学也是动不动就非“四大”不去的。其实他们中的绝大多数人是远没有达到名企的招聘要求的。

很多求职者之所以对自己的期望过高,主要是受到身边人的影响。如果你的定位来源,是身边有同学、朋友进了很好的公司,那建议你要认真评估一下自己的真实水平,从合适的层级入手。当然,不是说你不能有很棒公司的目标,但我们可以选择“曲线救国”。非得一开始就吃成个胖子,也得先看看自己有没有这么大的肚子呀。

一个班同学差别很大,除了入学时成绩差不多,其他都是天差地别。每个人身边都会有同学进了很好的公司,但不代表你也可以。

首先,他们可能成绩不只是还可以,而是数一数二,顺便还有论文发表、科研成果结项和专利申请。

其次,他们可能还有参加学生组织的经历。各类大大小小的活动,他们已经有了全程策划组织的能力,即使不是全权负责,在其中某一环节,也是能独当一面。

再次,他们更可能还有很多实习经验,而且还是与求职意向对口的经验,实习已经是著名公司的非打杂岗位,甚至还有大领导的实名推荐信,有可能已经做出了不小的成绩。

最后,还有可能是别人对其早有安排。不可否认,这也是一项优势。在我指导求职者找工作的过程中,很多人想要从梳理方向开始,找到一份相对而言还比较满意的工作。但是,我也确实接到很多“特殊”订单,求职者直接表示,已经有亲友安排了名企入职,只需要一份简历,简历乱写都没关系,只要走个过场就行。

因此,与其花时间纠结名企,不如先客观地认识自己,先从适合自己的公司入门,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再跳槽去更好的平台。

4.想转行怎么办

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求职者是否频繁跳槽、跨行跳槽,是HR非常关注的。一般来说,跳槽次数多、频率快、行业区别大的人,会被贴上“不稳定”“缺乏目标”的标签。

所以,如果你还比较年轻,刚毕业或者工作三年以内,那么转行的成本还是比较小的,如果你对现状不满,且工作确实不适合自己,我建议你尽快行动起来,而不是等拖了四五年年纪大了再想转行,难度就会大很多。

跨行这件事,有大跨行,也有小跨行。

小跨行比较好处理,我们可以理解为,底层的能力体系是相通的,只是反映在外在的职位上不同而已。这也是比较推荐的转行跨度。在后续的求职过程中,只要着重描述新旧两个行业的底层相关性,也就能够很好地弥补具体项目中的经验缺乏。

但是大跨行真的非常难,建议你一定要慎重考虑。如果真的选择大跨行求职,就一定要记住“骑驴找马”,不要希望有公司会给你一个“在工作中学习”的机会,而是要提前准备好一些新的技能,再去求职。求职成功后,再从原行业离职。

以下分析一个具体的案例,来帮助大家理解“通过描述相关底层能力,来写好跨行简历的思路”。

前段时间我为一名35岁国企员工进行求职指导,他由于个人原因,要离开国企。他觉得自己一直在办公室工作,以处理人际关系、帮领导跑腿办事为主,并没有实质的工作内容,所以非常担心离开后会找不到工作。苦思冥想之后,他想要转行做IT。

那么,从国企职员转行到IT,这就是一个跨度太大的、不推荐的转行。对他而言,办公室主任、总经理高级助理等岗位才是更好的小转行选择,既能发挥他的特长,又是一个需要一定年龄和阅历积累的工作,不至于面临“中年危机”。

后来这名求职者选择了我给出的建议,而不是转行去做IT。这就是小跨行的例子,更容易成功,也更利于职业的整体发展。

具体来说,建议他小跨行的原因如下。

首先,这名求职者在国企任职的这段经历,极好地培养了他的为人处世的方式。这是我推荐的岗位非常需要的能力,也是简历书写的重点。

对外,他可能会帮助总经理处理很多人员接待、洽谈、沟通的事情,甚至有可能处理一些突发情况;对内,任务的上传下达、公司内部关系的处理,也是一门大学问。这可绝不是初出茅庐的小年轻能够妥善处理好的。

谁都知道,一些“办公室政治”是不可避免的,如果有一个人,能够处理好这些事情,帮助公司减少内耗、提高效率,你说,是不是会很受青睐呢?这个时候,他的经验,就是非常合适的。

其次,他很熟悉国企的制度、文书。做办公室主任、总经理高级助理这类岗位时,有一项工作内容是“公文写作”,那么他一定比很多人做得好。

最后,他还会外语,这是一个加分项。这个岗位不一定需要外语,但是他会,那就更好了。说不定就有用上的时候,比如,有外宾或者外国客户来访,或者是需要写对外的英文工作邮件,等等。这至少也是他谈工资时,一个要求加薪的砝码。

再为大家分享一些其他转行的建议,希望能给大家提供一些思路。

a.优秀的空姐,需要具备出众的外表、专业技能、服务意识、情绪管理能力、突发事件处理能力等。当一名空姐年纪大了,不适合再飞的时候,可以考虑去做高级行政主管等工作,或者公关类型的也可以考虑。

b.脱离职场的全职妈妈,虽然没上班,但是学习了丰富的育儿知识,那么可以再深造一下这方面的专业,如考虑做一名育儿讲师,或者幼儿园老师。

c.现在偶尔还有看到的,在商场街头卖“小白鞋擦鞋神器”的小伙子们,连这样的辛苦、高压都能接受,还有什么销售工作是做不了的?建议可以找一家正经的公司,做正式的销售工作。

当然,这些只是我举的例子,每个人实际情况不同,我不可能一下子全部说到。我是想告诉大家,如果在求职的方向上迷茫了,千万不要随便找一个工作就去做。如果这个工作又不合适,岂不是还得再转行?那就太浪费时间和经历了。

求职时,分析我们个人的经历、优势、特点,是非常重要的。做好自身分析,我相信,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擅长且喜欢的方向。

5.转行做技术,我不要工资,公司会招我进去学习吗

前面讲到如果要转行,一定要先学会新技能再去求职,特别是技术类的岗位。这就引发了一个讨论:我不要工资,公司会招我进去学习吗?

关于这个问题,答案恐怕会让大家失望了。答案是,靠谱的公司基本上不会招这样的人。

也许偶尔有几家公司,实在没办法的时候,会招这样的人,如公司招不到有经验的人,或者以“人才培养”的名义招聘,实际上只是招一个“打杂的”,并不会提供你想要的学习机会。

但凡有一定规模的正规公司,如果招这样的“学徒”,其实是在给自己找麻烦。如果你以为工资要求无限低,甚至不要钱,可以换来一个好的学习机会,那就真是想多了。工作能力不错的人,都不见得能够找到一份好工作,更不要说没有相关能力的人了。

也许你还想问,为什么不要钱,公司还不招我呢?这是因为,公司虽然不需要为你支付工资,但是需要在你身上投入时间和精力。

以求职者A想要转行做编程为例,很多大学学对口专业、有一定基础的同学,毕业后都很难上手工作,更不要说一个转行的新人了。

一条最基础的代码,一个刚入门的人,几秒钟就能写好,但是没有基础的人,可能要花上几个小时。

如果招这样一个新人,公司还得专门找个人带你,帮你改bug,教你算法,那可太费劲了。老员工也会拒绝从零开始带一个新人的。你以为自己可以帮老员工分担工作,但是事实上,老员工宁愿自己来做这些工作,也好过教一个零基础的人。

当然,我这样说,并不是要让大家焦虑,而是希望可以帮助你们正确地看待问题,从而做出正确的选择。

如果你真的决定转行,特别是转行到技术类岗位,我建议你不仅要自学,而且要专门找一个正规的机构学习,刻苦钻研一段时间。

三、求职素材积累

简历不是写出来的,而是准备出来的。写简历看似从打开WORD的时候开始,事实上,“写”这个动作也就花上几个小时,但是为了写简历所做的准备和积累工作,却是早早就开始了。

同样,面试也不是现场发挥一下这么简单,需要丰富的真实案例支撑,以及良好的表达能力的训练。所谓功夫在诗外,就是这个道理。

简历和面试中最重要的部分就是你的经历,包括学习经历、工作/实习/实践经历、项目经历等。这些经历是无法杜撰、不能造假的。所以,当你确定了职业方向,我建议你不要马上开始求职,而是先积累相应的经验。

我把积累经验方式总结为三种:理论积累、实操积累和模拟积累。

1.理论积累

理论积累最容易理解,也就是对基础理论知识的掌握。

虽说随着工作年限的增长,实践的重要性会超过理论,学历的重要性会降低,但这不代表想做好一件事就可以忽略专业知识。

很多招聘信息,特别是研发类岗位,对于专业的匹配性要求会比较高,一般都会写明招聘的专业范围,如“计算机专业”或者“生物类专业”等。

如果你大学正好学习了相关专业,那么会轻松很多,否则就需要购买专业书籍、参加培训课和分享会来提高了。在简历和面试中,介绍自己相关的知识背景,能够有不错的收获。

作为一个门外汉,我当时选择的方式就是考取人力资源证书,通过参加线下课程的方式,系统学习了专业知识,顺利通过了考试。对于考证,我建议大家不仅要以拿到证书为目标,更要以学习知识为目的,特别是在有了一定工作经验之后,结合自己的实际工作,能够更容易地把专业知识内化。如此一来,知识不再是冷冰冰的字符,而是鲜活的案例和指导方向。

2.实操积累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公司招聘,毕竟不是招纸上谈兵的人,而是能够上手工作、产生效益的人。你与求职岗位直接相关的实操积累就是你能够胜任这份工作最好的证明。

通常来说,实操能力会在对口的工作、实习中积累。这就引申出了一个普遍的问题:我觉得现在的工作没有什么可以学的,要如何积累呢?这个困惑对于初入职场的人来说,更是频频被提及。

其实呀,看似最枯燥、最单调、最乏味的工作,也有可以挖掘的地方,这就要看你的主观能动性有多强了。

绝大多数的职场新人,都有过一段或长或短的“打酱油”阶段,每天不是复印打印、装订文件,就是填写报表、整理数据,或是出门跑腿儿。心里其实很想有一番作为,无奈现实没有给你机会。同样的起点,有的人尽快上手了,做起了真正有意义的事,有的人却是“工作时间2年”,“工作经验0.5年”。

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成长呢?

总结起来,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你的主动性到底有多强。即使安排给你的只是简单的辅助类工作,你也可以自己主动多观察、多学习、多请教。我总结了6个不同层级,可以让大家直观感受一下。

打个比方:你的岗位是HR助理,其中一项工作是打印要来面试者的简历,如10份。完全不同的主动性,会带来截然不同的收获。

【酱油模式】收到邮件/下载简历,打印,走到打印机前,拿出简历,拿给HR。

【一级模式】拿出打印纸后,装订,按照不同岗位,用文件夹装好,贴上标签。如果你知道每个人的面试时间,就进行标注,并按先后顺序排好。

【二级模式】阅读简历,以自己的理解,对应相关岗位的招聘需求进行分析,可以猜猜为什么选这个人来面试,这个人有多大可能应聘成功等,更可以主动和你的带教HR进行讨论。

【三级模式】学习相关面试知识,猜想针对这几个候选人,可以问哪些面试问题,为以后成为面试官做准备。

【四级模式】关注面试、录用进程,并向HR请教,为什么录用/不录用这个人。

【五级模式】如果你在前面几级有一些想法,比如你觉得,这个岗位最重要的是×××,这个人最大的工作亮点是×××,那就可以观察最后录用的人,是不是这样的,他们在实际工作中,是否有变现出这些特质,以此来验证你的判断。

你看,你以为是“打酱油”的工作,实际上可能有很多拓展的空间。即使你的前辈HR不是热心亲切的人,不怎么理会你的问题,但只要你做了,也一定比“把自己就定位为酱油角色”,进步会飞快得多。

如果你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那么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复盘来不断提高,让每一次操作不是过了就忘的简单重复,而是后续进步的基石。没有复盘的项目,是不完整的。刻意练习之后,一定要记得反思总结,不仅是回忆工作的过程,更是记住做得好的地方,也为需要提高的地方想到解决方法。反思就是帮你吸收消化的过程。在你反思总结的时候,你需要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今天我工作中遇到了什么困难?我当时是怎么解决的?有更好的解决方案吗?我当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从此事中我学到了什么?我需要注意什么?

这样,你就可以加深一遍对问题的思考、对现象的看法,从而在今后不再犯类似的错误,也帮助自己更清楚问题的本质。

很多公司要求员工写日报、周报,项目结案汇报,做年度述职等,不仅是为了管理工作进度、提高绩效,也是为了帮助员工梳理自己的工作内容,通过复盘不断使能力得到提高。

日常复盘做得好,就相当于积累了很多具体的实操素材,相比于求职时再回忆,总结效果会好上很多,在后续写简历、准备面试的时候,你也会轻松不少。

温故而知新,知道自己失误的地方在哪里,下次就可以从倒下的地方重新站起来。

3.模拟积累

实操积累无疑是最直接、最高效的提升方法,但这样的机会也并不多见。特别是对于首次求职的应届生、想要转行的职场人来说,大家往往面临这样一个窘境:几乎所有的招聘需求上都写着,要“有×年的相关工作经验”,甚至连很多实习岗位的招聘需求上也写着这样的要求。

很多人就会觉得,这是一个无法跳出的怪圈。

“我想通过找一份工作,来积累实操的经验,从而满足更好岗位的招聘需求。但是每一个招聘信息都要求有经验才可以胜任,那么,我去哪里积累第一份经验呢?”这是大家非常常见的困惑。

关于这个问题,我首先要告诉大家的是,对于“有×年的相关工作经验”的要求,最好是在同类公司、同类岗位的工作经验,但是退而求其次,也可以是实习、练习的经验。如果你也遇到了这样的难题,除了寻找愿意招小白的岗位,更靠谱的方式是“模拟积累”。

我有一位朋友,她和第一章中写到的博士类似,本科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硕士是会计专业。但是她经过职业规划的深入分析后,选择了“产品经理”的岗位。

由于她从未有过相关的经验,求职自然成了难事。但她积极参加网课、训练营,在完成作业的同时,报名参加了很多知名公司的产品经理挑战赛,并且通过不懈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果。

她把这些网课的作业、参赛经历、获奖成果写进简历中,并且整理了自己的参赛作品,总结了参赛的经验,收到了好几个不错的OFFER。

虽然模拟积累不如实操积累那么真实,但也能够丰富一个人的实战经验。部队经常进行模拟对抗、消防官兵模拟救火操练、空姐模拟事故现场等都是一样的道理。

实操机会难寻,但各行各业都有很多模拟练习的方式。我非常建议学金融的同学多去参加各类金融挑战赛、模拟沙盘、模拟炒股比赛等;设计方向的求职者多多制作作品集,参加设计大赛;编程领域的小伙伴可以自己开发一些小程序、小游戏;求职文案岗位的,可以申请一个自己的公众号或者头条号或者其他平台,自己坚持练笔,如果你有写出过质量不错的文章,自然可以作为求职加分的筹码;连一些偏辅助性质的如行政、人事的工作,现在也有很多线上课程,自己试着写一个行政制度、制订一个培训计划都是很好的尝试。

需要注意的是,我们一定要用实操的心态来对待模拟练习。如果你只是报名了网课,却从未完成课后作业,或者草草了事不追求质量;如果你只是随便提交了一个参赛作品,也不关注评委点评,不寻求提高;如果你只是做了一个粗糙的游戏,但是经常闪退、卡住,那么模拟积累就完全称不上是有效的积累,也无法为你的职场大厦添砖加瓦。

作为HR,我经常在面试的过程中,听到求职者说“我虽然没有相关经验,但是我很喜欢这份工作,我以后会努力学习的”。了解了前面三种积累的方式以后,你就会发现,这样的回答是多么苍白无力。不论是自己学了一些专业知识,还是模拟实践过、想尽办法去实操过,即使是自学,即使只是看了几本相关的书都远远好于“以后会努力学习的”。

我不相信如果一个人真的喜欢一份工作,会是“完全没有相关经验”的状态。要么是你其实有过一些积累但是不知道如何表述,要么就是你根本不喜欢这份工作,这句应答只是看了面经以后学的。很明显,不论哪一种,都不会成为公司录用你的理由。

你没有直接相关的工作经验可以理解,但是你如果一点准备都没有做,完全没有提前学习任何内容,公司又要如何相信,你入职以后会努力学习呢?

如果你真的想从事这份工作,那么一定要提前积累经验,而不是等着入职后再去学习。毕竟公司要招的,是一个能产出业绩的员工,不是一个无法上手的学徒,更何况,还要为这个学徒付费。这么不划算的买卖,谁会做呢?

四、打好“信息战”

信息不对称是大家都会遇到的问题,在求职过程中也是一样。做好收集信息也是求职成败的关键。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你想吃一种口味的棒棒糖,但你根本不知道去哪里买,那么你就永远无法得到。

在实际求职的过程中,很多人之所以错失了很多好的机会,不是因为个人能力不足,也不是因为缺乏求职技巧,而恰恰是因为没有掌握足够的信息。

1.分清校招、社招

每年的5、6月份总会有很多应届毕业生临近毕业却还没有收到OFFER,但是春招的网申环节都已经结束了,再也没有校招的机会,只能去参加社招了。

曾有人问我:“错过了春招、秋招怎么办?”

我回答说:“那你就去参加社招,也挺好的。”

他接着担心道:“可是我没有社会工作经验啊!怎么办?”

我会问:“那你以前大三、大四都干什么去了呢?”

他:“我……我也不知道。”

说实话,像上面这样的对话,我遇到不下几十次了。真的是“少壮不努力,毕业徒伤悲”,对于毕业生来说,一旦错过应届毕业生的身份,就算你想后悔也没办法了。

1)校园招聘和社会招聘的区别

校园招聘简称校招,具体分为春招和秋招,校招外的另一类是社招,也就是社会招聘。

很明显,校招针对应届大学在校生,一般都是在学生没毕业时就开始了;社招针对已经有工作经验的社会人士。已经毕业的同学一般无法再参加校招,还没毕业的同学也可以参加社招。

在招聘要求和定位方面,校招以“培养人、搭建人才梯队”为核心,如果求职者的综合素质不错,“可培养”,企业就愿意给大家一段时间来学习和成长;社招最看重的是经验,“能不能快速上手工作”是用人单位考核的要点。所以,应届生一旦错过校招的机会,又没有足够的经验,想要通过社招找一份好工作,就更难了。

2)不是所有应届生都可以参加校招

一般来说,校园招聘都非常看重学生“应届毕业生”的身份,但是对于应届毕业生的具体认定,很多人都存在误区。通常情况下,由国家统一招生的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和在择业期内(国家规定择业期为2年,部分地区延长为3年)未落实其工作单位、档案及党团关系,保留在原毕业学校或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中心、各级人才交流服务机构和各级公共就业服务机构的毕业生,可按应届高校毕业生对待。

应届毕业生分为以下两种:

a.即将毕业但还没拿到毕业证,处于实习或待业状态的;

b.已经拿到毕业证,但拿到毕业证的时间在择业期内的。

虽然说毕业两年内都是应届毕业生,但其实“应届生”与“应届生”也有区别。

举个例子:你是2017年或2018年的毕业生,2019年时,你可以以应届生的身份参加公务员考试,但是,如果人家明确说明只招收2019年的应届毕业生,那么你就无法参加了。

而在实际招聘过程中,你是不是应届生,能不能被认定是应届生,是由招聘单位决定的。

对负责招聘的HR来说,2020年9月秋招时,只有2021年还在校的大四学生,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应届生”。此时,2020年6月已经毕业的同学,已经不是了。

虽然说,这并非数学公式一般的标准,但是在实际操作中,这是被绝大多数HR所普遍认可的。

当然,我们依然要用辩证的眼光去看待应届生这个身份,根据不同年份和不同的公司、岗位情况,也会有不同的情况。比如偶尔出现某岗位投递人数不足,或有人放弃OFFER需要补招,或求职者确实非常优秀等情况,企业都会格外优待。

所以说,如果你2021年6月毕业,那么你2020年的时候就应该参加校招了。

一定不要错过秋招的黄金时间,等磨到你已经不是“企业认定的应届生”,那个时候再通过社招找工作会难上加难。

3)校招的基本流程

用人单位总想抢占先机,把优秀的毕业生招入麾下,所以秋招是公司招聘的第一波,也是岗位机会最多的阶段,与此同时,秋招的竞争也非常激烈。而春招一般是岗位补招,比如秋招有毁约的情况,或者用人单位因为战略调整才会招聘。春招的岗位机会相对偏少,竞争也没有那么激烈,主要面对的是考研失败的同学、部分秋招没有遇到特别合适机会的同学。

一般来说,校招的流程比社招复杂,公司越大、越正规,招聘流程就越复杂。校招的流程通常是:网申→全国宣讲会→一面→二面→终面→发放OFFER→签订三方协议。

在网申过程中,很多公司会召开宣讲会。在宣讲会现场投递简历有可能提高入选的可能性,而且如果企业安排现场面试的话效率会更高。

但是用人单位在宣讲会除现场接收简历外,主要的作用其实是打造公司的“雇主品牌”,让更多的人知道公司的情况,扩大影响力,所以也并不是非去不可,直接参加网申也是完全没问题的。

网申就是指在网上进行岗位申请,主要是进行简历填写、投递和一些在线测试,如心理测评或笔试,一般建议使用兼容性更强的谷歌浏览器。

如果有在线测试,通常会有机器进行测试筛选,只有通过测试的人的简历,才会进入简历筛选的环节。部分技术类岗位,在网申后、一面前会增加现场笔试环节。

在实际的招聘过程中,有的企业可能会删减某些环节,甚至加上一些特色环节,如试岗、文化体验等,但网申、一面、二面、终面、发放OFFER都是必经流程。

2.信息搜集

信息搜集分为两个部分:招聘信息搜集和招聘流程搜集。

1)招聘信息搜集

有不少来访者问我:“夏老师,为什么我简历投了很久,都没有收到消息?”了解以后才发现,这些求职者往往只使用了一个或者两个求职网站,忽略了其他的渠道。

获取更多的招聘信息,才能够有更多的求职机会。特别是对于应届生来说,求职的黄金时间就是校招,一旦错过就只能参加社招,和很多工作经验丰富的求职者去竞争,成功率自然低了很多。

我就遇到过很多在校招的网申都结束后,才反应过来要找工作,结果毫无办法的求职者。

所以,在你决定开始求职时,一定要先充分了解招聘信息。常见的招聘信息发布渠道主要有以下几种。

a.各大招聘网站:包括前程无忧、智联招聘、BOSS直聘、猎聘网、拉勾网等。

b.官网:各公司的官网中一般都有“加入我们”的板块,就是招聘板块,对于大公司而言,在校招季一般都会在官网显眼的位置用大篇幅进行宣传。

c.各公司公众号、微博等平台:随着新媒体的崛起,各公司纷纷打造了自己的多平台矩阵,并且和官网一样发布正式的招聘信息。如果你有心仪的公司,搜索一下公司的名称,往往能够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d.某些职位的专属网站:如程序员聚集的牛客网、设计师常逛的站酷网等。

e.朋友圈:很多公司都会有内推渠道,也非常鼓励员工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加入公司,而且邀请人还能收到一定的“推荐奖”,所以职员们也很愿意分享自己公司的招聘信息。如果你平时注意经营自己的人脉,那么你的朋友圈里可能会有很多惊喜在等着你。

f.信息整合平台:应届生求职网等网站会定期整理校招信息,大家也可以关注公众号“简历坊”,会每年更新校招资讯,方便查看。

2)招聘流程搜集

招聘流程搜集主要是指不同公司的招聘流程不同,有的分为好几轮,有的可以一锤定音。提前了解公司的招聘流程,可以帮助我们更有“掌控感”,更能针对不同的环节来做针对性的准备。

一般来说,校招的流程比社招复杂,公司越大、越正规,招聘流程就越复杂。

校招的流程通常是:网申→一面→二面→终面→发放OFFER。

社招则相对简单,大型公司的面试环节可能会有三轮及以上,中小型公司一般两轮就结束了。有时是先由HR面,有时是先由业务领导面,可以在接到面试邀请时进行确认。

3.信息验证

“我正式入职以后,才发现工作和我想的根本不一样。”很多求职者想要跳槽都是出于这个原因。招聘官和你说的信息与真实情况有所偏差是很常见的情况,但如果差距太大肯定让人无法忍受。

同时也有不少读者私信我,觉得自己在求职的时候总是被公司挑选,但自己完全不知道该如何判断一家公司的好坏,很担心做出了错误的选择。

其实这两个问题的本质都是验证信息缺失。如果你能够提前掌握一些验证信息,就能够帮助自己减少试错成本,节省很多不必要浪费的时间。下面就和大家分享一下求职过程中常见的陷阱,并且介绍一下通过验证信息识别陷阱的方法。

求职,是人生中除学业、婚育以外的头等大事。正因如此,在求职的过程中,大家难免会很注重结果,比如说,接到了多少面试电话,笔试得了几分,面试过了几轮,收到多少OFFER,等等。

但是,在实际招聘过程中,是有一些灰色地带的,甚至可能存在招聘诈骗情况。所以我特地提醒大家,当求职很顺利的时候,也要放慢脚步,注意几个求职时的陷阱。避免因小失大,浪费了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更可能耽误了目前已有的工作,影响长久的职业发展。

1)面试中的信息验证

先说一个小故事。作为一名有一定经验的HR,我曾经以求职者的身份,在并没有跳槽意愿的情况下,去一家距离我家非常远,我也不可能会选择的公司参加面试。你可能会觉得奇怪,既然我根本不会去这家公司,为什么还要去面试呢?答案不是因为我在“当卧底”,也不是为了提高自己的面试能力,而是我想帮助我的一位猎头朋友完成她的面试指标。

简单来说,猎头朋友受这家公司所托,需要招聘一名HR经理,但是迟迟没有进展。朋友觉得我比较符合招聘的要求,所以就拜托我去参加面试,即使我最后以其他理由推托,没有去入职,但是对于猎头来说,也算是完成了指标。相比于“一名合适的候选人都没有找到”,“有一名合适的候选人,但是她不愿意来入职”当然更好一点。

有的候选人是“假的”,反过来说,你可能从不会想到,接到的面试邀请,也有可能是“假的”。所以,当你接到面试邀请时,我建议你想一想:“为什么选我?”“公司有这么多候选人,收到这么多简历,为什么要给我打电话,让我去面试呢?”

你接到面试邀请,最大的可能当然是你确实很优秀,很符合岗位需求,HR希望通过面试来确认你的匹配程度,和你达成一致。此时,HR一般会先与你进行简单的电话面试,确定你基本符合招聘要求时,才会和你约定具体的面试时间和地点,在态度上也比较真诚。

除此之外,还有几种特殊情况,虽然发生概率不高,但也有必要让大家引起重视。

a.HR的工作,也是有绩效指标的。

特别是负责招聘的HR,绩效指标一般就是在多长时间之内,招到多少人。进一步的会涉及到岗率、转正率、晋升率等,以判断HR招聘的有效性和准确性。有时候还有过程指标,如发布了多少职位信息、筛选了多少简历、面试了多少人等。

所以,像我前面的故事中讲到的,有时候结果数据不太好看,如某些岗位长时间没有招到合适人选,或者岗位需要非常紧急的时候,HR也会追求过程数据,以此来体现“我工作已经很努力了,虽然没有招到合适的人,起码已经面试了很多人”。不然没有招到合适的人,中间的过程数据又不好看,就很难向领导和用人部门交代。

如果你是在这种情况下接到面试邀请,就很可能只是“走过场”。对方并不是真心觉得你适合和优秀,只是需要把你变成数据报表上的一个数据。在这类情况下,为了接到的面试邀请而高兴,可能就是白高兴一场了。

b.HR想通过你了解一下市场的行情。

比如,公司想招一个大数据分析师,但是公司里之前并没有这样的岗位,缺乏对这个岗位的了解,所以想要通过进行一些面试测试来了解一下市场行情;也有可能是公司准备进行调薪,要根据市场最新的工资情况,确定一个合理的涨薪幅度;还有可能是你来自竞争对手的公司,那么HR自然对竞争对手的人员构成很感兴趣。

需要了解市场情况却又资料不足时,除了通过网络、咨询公司和同行之间的沟通,HR也会通过面试几个人,来了解一下市场上的薪资水平,以及测试当下市场上这类人才是否容易招到。在这种情况下,HR会重点关注候选人的报价情况,也就是你的期望工资和目前在职的薪水。也会结合候选人的工作资历、面试表现,来评估我们为招聘目标给出的预计薪资的合理性。更专业的情况是会评估是否有必要招聘这样一个人,这个岗位人才的专业技能是否值得内部培养,或者其实可以由其他岗位的员工来兼任。

此时,你成功入职的可能性不大,但也不是说绝对没有。

c.你的简历中,有些内容很有意思,HR想看看你本人。

比如,你的照片特别美,你是面试官同校同专业的学弟学妹,或者工作经历特别有趣,等等。当然,这种情况非常少见。

HR邀请你去面试,有90%以上的概率是很真诚的,毕竟招聘是我们的本职工作,必须要保质保量地完成。但是偶尔,HR也可能并不是那么诚心想要招聘。所以当接到面试电话后,去面试之前,我们要对公司进行初步筛选。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如何根据接到的这个面试邀请电话来筛选公司。

a.根据电话邀约的着急程度判断。

通常而言,越正规的公司越会提前做招聘计划,并且会把面试流程安排得井井有条,极少出现上午打电话,下午就叫你去面试的情况。事实上,火急火燎招聘的,往往不是优质的企业。

b.根据面试邀约电话的专业程度判断。

你可能遇到过这种情况:电话接通后,对方直接问你是不是×××女士/先生,确认是你本人以后,就直接邀请你去面试,告知时间、地点,而完全省去电话面试的环节。电话时间很短,信息很不完善。

在此要特别提醒大家,如果你接到这类什么都不问就让你去面试的电话,一定要在心里给这家公司打个问号。

如果HR是诚心招聘的,为了提高面试效率,我们也不会无谓增加面试量。我们一般会先通过电话与求职者做一个初步沟通,也就是所谓的电话面试,再决定是否进行正式面试。如果缺了这个步骤,直接让大量的求职者来面试,对HR来说,其实是性价比很低的事,很浪费时间。

一个专业的HR,可以通过电话面试,判断出一些明显不合适的候选人,那么这些求职者就没有必要再来当面面试了,这也是节约双方的时间。比如,我本来现场面试3个人就能挑出1个很合适的,那为什么要面试5个人,而且其中有2个是明显不合适的人呢?这也就是电话面试的目的——对求职者进行初选。

由此可见,像前面提到的,如果是什么都不问,直接让你去面试的,那么这家公司可能不是特别靠谱,甚至有可能是诈骗公司、传销机构,或者HR只是追求完成面试数量。

还有一种可能,就是这个电话,是实习生给你打的,所以没有比较正规的沟通。但在我看来,实习生也需要在掌握了基本的电话面试技巧后才开始打邀约电话,否则连这么重要的招聘工作都安排给一个什么都不懂、只会通知你的实习生,那也要对这家公司招聘的诚意打个问号。或者你可以理解为,你求职的这个岗位并不是很受公司的重视。

为了避免这样的情况,建议大家在投递简历时,尽量避免海投,对于自己投过的公司,要有一定的印象。如果是你从未投递过的公司打电话给你,要格外多长个心眼,避免上当受骗。万一遇到这种情况,你也可以主动在电话中对公司和工作的情况进行询问,多了解一些信息后再决定是否前去面试。

此外,如果是大型校招,由于人数众多,简历集中筛选量特别大,会出现仅通过短信/邮件通知面试安排的情况。这时,与其他参加校招的同学互换一下信息,就可以轻松判断信息真伪。社招则很少出现不通过电话面试就邀请当面面试的情况。

c.上网查询公司相关信息。

现在互联网这么发达,有很多渠道可以验证信息的真伪。

方法一:通过天眼查等机构查询公司真实性。可以重点关注面试地址与公司地址是否相同。只要是正规机构,即使只是分公司或办事处,在地图类的App上也都可以查到。对于面试时间在晚上、面试地点又很偏僻的,要特别小心。

方法二:可以通过输入“×××公司招聘”这类关键字来查看岗位是否在招聘,以及查询招聘信息发布、更新的时间等。正规公司很少一年不间断地发布招聘信息,如果这家公司,工资在中等水平,待遇听起来也很正规、很吸引人,那么为什么还招不到人呢?或者为什么公司员工流动性这么大,需要不停招人呢?

很明显,这类公司全员销售的可能性比较大。不论招聘信息发布的岗位是什么,实际上招你进去,都会让你从基础的销售或者其他推广类工作做起。很多年前,我自己就遇到过这样的情况,当时我是去应聘HR的岗位,但是招聘官让我入职后先去做半年销售。同时也有很多求职者应聘产品运营,也被要求先做销售;应聘数据分析,还是被要求做销售。有些职位确实有必要了解一下一线客户的情况,但没有必要长期、持续进行,而且有这种需求的岗位也是比较少的。对于长期大量招聘且招聘要求较低的公司,不建议大家加入。

方法三:通过输入“×××公司工作如何”等关键字,查看员工评价。作为HR负责人,我曾处理过网络上对于公司的不良评价,该评价影响了公司形象及招聘效率。当然,反过来想,虽然离职员工有不恰当的言行,但公司毕竟也存在或大或小的问题,才会导致对方情绪激动。如果网上对于公司的某种负面评价有很多,就需要慎重考虑了。

2)OFFER中的信息验证

说完了面试邀请,当你接到了OFFER,也就是入职邀请时,也建议认真分析,主要是判断公司与你的匹配程度以及公司的靠谱程度。你和这家公司、这个岗位,是否真的匹配呢?

也许你看了很多面经,或者参加了专业的模拟面试指导,也可能是运气使然,你在面试时超水平发挥,表现远远高于实际能力,从而赢得了较高的职位和薪资。那么,在为自己鼓掌的时候,你也要想一想,公司给了你这么高的薪资和这么重要的职位,你入职后,真的可以胜任吗?会觉得压力很大,想逃避吗?如果你并没有把握,也许入职后不久,你会因为不堪重负,又要重新找工作了。

求职和招聘其实是一个博弈的过程,最好的情况就是双方势均力敌、旗鼓相当。如果你感觉自己特别轻松地进了一家公司,有三种可能要引起重视。

a.公司不佳,非常缺人。

如果你发现面试官不够专业,特别是专业方面的业务领导水平也很差,那公司很可能没什么优秀的人才,你加入以后,发展前途也会比较堪忧。更有可能是这家公司本身不怎么样,离职率高,人员流失严重,HR对求职者就来者不拒。如果你入职了,很可能下一个立马离职的,就是你了。

b.岗位的定位低。

有的岗位徒有其名,虽然描述的工作内容很有趣、前景很广阔,但是入职后,你发现根本不是想象的那样,做来做去就是基础的打杂工作,没有什么含金量。到时候,你要么面临重新找工作的窘境,要么充满抱怨地做下去,毁了自己的发展前景。

c.你低估了自己,对方捡了便宜。

很多求职者其实本身很优秀,但由于对自己不够有信心,或者很长时间没有跳槽,不太了解当前的市场行情,还是以自己之前的薪资为基数进行谈薪,让对方公司感觉白捡了便宜。

我收到不少职场人的私信,发现自己的工资比身边同岗位的同事要低,但因为已经入职,也很难要求涨薪了,从而非常后悔。

所以要尽量合理评估自己的能力水平,我们既不要不合理的高工资,也不要委屈自己。

d.公司有风险。

另外,建议大家在入职前多多关注公司的业务情况。如果你加入了不靠谱的公司,后期可就要深受其害,丢了工作不说,可能还要被牵连。在入职前,建议上网更细致地了解一下公司的情况,不要只听HR的一面之词。

下面向大家介绍一下,接到OFFER后,避免陷阱的四个方法。

a.尽早规避风险,在接到面试邀请时,就查明信息。

b.面试时,认真了解公司情况。

我反复强调的是,求职和招聘,是相互的,双方是非常平等的。但很多人,特别是初入职场的求职者,可能心里会有很多的纠结,完全把自己定位于“被选择”的身份。

但其实,这只是一个“匹配”的过程。虽然绝大多数时候,面试是对方面试官在向我们提问,来了解我们、选择我们,但是在面试过程中,求职者当然也要把握机会,来识别公司。

一般面试快结束时,面试官都会问:“有什么问题想要问我吗?”这个时候,千万要把握机会。而且这些问题,应该是你提前准备好的、确实想要了解的,可能是关于公司的业务,可能是关于你的实际工作内容,或者是你未来可能遇到的领导的风格,等等。

除了这个时机,在面试的其他过程中,你也可以抓住时机进行提问,有时候甚至会化被动为主动。这部分内容,将会在后面面试的章节中专门讲到。

c.认真阅读OFFER、合同,识别陷阱。

前段时间有求职者提问,说自己面试成功一家公司,微信上HR和自己谈好了薪资和入职日期,却不发正式的OFFER。这种公司值得去吗?

这个问题其实很容易回答。大家知道现在去找一份正规的OFFER模板有多容易吗?连一份正规的OFFER都不发,99%是有问题,你说这种公司是不是值得去呢?

另外,OFFER和合同中的以下几点需要特别重视,和你的自身利益密切相关。

第一,入职时间,以及关于延期报到的约定。如果没有按时报到,OFFER是否就自动失效了?

第二,试用期时间及薪资。试用期不是随便定的,有具体的劳动法规定:

劳动合同期限满三个月不满一年的,试用期不能超过一个月;

劳动合同期限满一年不满三年的,试用期不得超过二个月;

三年以上固定期限和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试用期不得超过六个月。

同一用人单位与同一劳动者只能约定一次试用期。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三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

如果单位没有约定试用期,相当于你直接成为正式员工。

有的公司妄图延长试用期,如合同期限只有一年,却想约定长达半年的试用期,这就是不合法的。

第三,劳动报酬。特别要注意劳动报酬具体的支付金额和支付时间。要看清合同中的约定和面试时是否一致。面试时HR可能承诺你年薪12万元,结果OFFER或者合同上写的底薪是6万元,提成另算。但是提成到底有多少呢?不知道。或者每月只发5000元,其他的年底当作年终奖,而且年终奖还不一定是100%发放等,需要大家仔细识别。

d.入职后,如果确定不合适,要第一时间离职。

如果确实没有办法提前识别工作的好坏,入职后才发现不适合自己,那么我建议大家第一时间离职。

如果你进了一家新公司,没几天就走了,这时社保也还没交,网络上也查不到你这几天短暂的工作经历,那么你可以直接当作从没来过这家公司,重新求职。

反之,如果拖了一段时间,社保交了三四个月了再离职,那么你下次求职时,这段经历就必须写在简历上了。一段很短的工作经历对于求职肯定是不利的,下家公司的招聘官首先就会对你的稳定性及做选择的慎重性提出质疑,无疑增加了你后续求职的难度。

总结来说,建议大家尽量选择正规企业,在合理评估自己能力的前提下,为自己争取合理的薪资待遇。选错了方向也许来得及纠正,但最重要的是,错过的时间无法再回来。

声明:我要去上班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优雅熊猫nG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标题:(数据分析工作太难干了)(数据分析师月薪多少)
本文链接:https://www.51qsb.cn/article/dvjss3.html

(0)
打赏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QQ扫一扫QQ扫一扫
上一篇2023-08-22
下一篇2023-08-22

你可能还想知道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