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大专作文)(成人大专作文范文必背)

(一)

1954年夏,我从哈尔滨师范专科学校(后来的哈师院,如今的哈师大)中文科毕业,成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员,1957年春来到哈尔滨市第8中学任教。

张春国是1958年夏由哈10中升入哈8中的。哈8中是哈市的重点中学之一,从这一年开始,高中班进行改革试点,所招学生分为文史班、理工班和普通班。文史、理工班为两年学制,学生都是初中阶段对文史、理工各有爱好特长的。张春国报考高中时并未专门要求上文史班,本来已分配到普通班,但学校领导很快了解到他在初中品学兼优,是学生干部,文史哲基础出众,于是被调到文史2班。我1958年夏就担任文史两个班的语文课;1959年春又担任了文史2班班任。一直到1960年夏季学生毕业,我和我的同志们,按照形势的要求,积极努力于教学和政治思想工作。在学制期短,学生年龄小、提前一年毕业、任务重的情况下,完成了这次学制改革的试点工作任务。学生们的学习任务、思想的成长也有很重的负担。他们做到了按形势和学校的要求,很好的完成了高中阶段的各项任务。

张春国的学习和思想状况是文史两班中最好的,是团委委员兼校学生会主席。他与众不同的是,自己有一个非常明确的规定,就是自学毛主席著作,用毛泽东思想指导课业学习、做好学生干部工作。1960年4月他作为唯一的一个中学生代表出席全国青年学理论积极分子大会,并发表了《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全面健康成长》的典型经验。当年,《学理论》《团的工作》《中学生》《中国青年报》及中国青年出版社都发表或出版了他学哲学用哲学的事迹。当时,全市各中学都搞报捷文艺,节目中经常出现的一条口号是“远学魏淑琴,近学张春国”。刚刚毕业就由省里决定保送到我省一所高等院校政治系本科学习深造。

说来这一段教学时间仅仅2年,在我40年教学生涯之中是“弹指一挥间”,但这两年却给我留下了终生难忘的美好记忆,尤其是与春国同学结下的师生情以及隔代相传。

(二)

从语文教学的角度,我和春国同学有一段师生双方都终生难忘的记忆。

他自升入8中学习,我见到的他头脑中总是充满着哲学思维,他对自己严格要求,充分发挥内因的主导作用,在学业、参加各项活动中都起模范带头作用,积极锻炼自觉成长。

在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方针指导下,他成绩突出。升入高中不几个月,1958年11月就应约参加了哈尔滨市优秀学生赴京参观团。有意思的是,在参观的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先进事迹展览馆的文化艺术大厅中有一专版展出的是他在1957年八、九两个月间在哈市的抗洪斗争、学校的勤工俭学和哈尔滨之夏群众文艺活动中“突击”创作的几十首小诗。这些他到8中后从未提及,我们也不知道。他回哈后,按团市委的要求向全校师生报告观感心得,这件事才说出来。

他作报告之前把保留的诗稿虚心地送给我看并说这些小诗写得“匆忙”,一定要听听我的意见。我就是从读他的这些诗中进一步了解了他,并按高中阶段的要求督促、帮助他提高写作能力,带动全面成长。这也构成了他在毛泽东思想哺育下健康成长的一个侧面。

他当年歌颂“总路线”的诗有:

我欲乘飞船/月宫游一遍/请来嫦娥姐/同歌总路线。(此诗1958年获全市群众文艺创作奖)

因为有了总路线/ 亿人高兴亿人欢/万马奔腾齐不瘖/ 赶英超美要实现。

我从他的诗中看到了他对时代气息的领悟和自豪,他把自己的思想溶在祖国进步向上的潮流中了。但我们当时不知道大跃进搞冒进了,这里当然也有教训。但我至今还认为作为一个初中学生在短时间内写出几十首被选入京城展示的诗篇已经是“奇迹”了。

他写他自己的思想与情绪的诗有:

葵花开来向太阳/主席著作暖心房/认真学习领会好/ 全面健康快成长。

小诗百首送北京/表达学子豪迈情/ 句句声声党培育/誓言终生红专行。

我从他的诗中看得到了他要走的是又红又专的道路,他要努力学习毛主席著作,表达了对毛泽东思想的坚定信仰和学哲学用哲学的坚定志向。

他不仅出色地完成了学制内的学习任务,他还能“见缝插针”“闹中求静”合理利用宝贵的时间多读书、多写作、多实践,获得了思想、读书和劳动三丰收。他有一首小诗在学生中广泛流传:

每逢佳节读书忙/ 勤奋学习理应当/ 有朝辩证如反掌/ 才是党的好儿郎。

谁都知道纯熟地运用辩证法”难于上天”,他却勇敢地提出要把那么难的事变成“易如反掌”之事。

当时,他还给我看了一首叙事诗,是那时他写的最长最有感情的诗歌了。1958年12月3日他应约到展厅现场接待观众时突然发现出席全国青年社会主义建设积极分子大会的著名劳模黄宝妹直奔展厅而来,他心情激动,当即写下《我见到了黄宝妹》。我从高从严的角度认为,“写诗最主要的当然是有良好的内容时的激情和意境。但也要注意必须细致地把在那时那地自己和能观察到的人物的思想感情写出来。” 而实际上,我首先在“当然”而且是“最主要”的范筹内指出这首诗的内容非常之好,崇尚劳模、巾帼英雄;激情强烈,意境不凡。这说明他1958年底写的比之1957年8、9月写的更随意更自如了。

我看得出,当时他的眼光、观点、信息、政治敏感以及对个人的要求,已经很不一般。他知道1958年毛主席发动大跃进时同时也号召全民写诗,但毛主席很快发现“全民写诗,这不符合辩证法”。作为一个普通中学生的他也察觉到“突击”写诗应付任务尚可,但并不是提高自己写作水平的正确道路。

在我们师生共同学习生活中,在互相了解和信任的基础上,我从文科高中语文写作的角度向他提出了从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日记开始训练提高写作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并把我认为的“诗是自我灵魂的产物,而日记是记录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想法和他交流,很快得到他的认可和追随。

而后,我从他连续10天的日记中看到了这些内容:

1959年9月18日《写日记以王任重为榜样》:前天读了《新观察》上湖北省委书记王任重的日记,启发很大。王书记是出色的革命家,写起日记来也颇有信心和毅力 ……

如师说,写篇日记并非难事,但对一个信心不足、毅力不强的人来说,却难得很。因为所谓“日记”,要日日记才是啊。“三天打鱼,两天晒网”那就不成“体统”了。我对写日记,三年前就有“豪言壮语”,且语出“气势磅礴”。然而,过后翻开准备好的厚厚的日记本子,前两页还算字迹整齐,后面就字、迹皆无了。

今天又要“豪言壮语”,誓以王任重为榜样,天天记,誓让“日记”名副其实。

1959年2月20日《与赵国祥中医的交谈》:因母亲有病,常出入诊所,有机会和中医师赵国祥先生面谈交流。 …… 他是不愿多说话的人,但逢我这种洗耳恭听的青年人,又总是滔滔不绝有如江河之泻。

我们把话题引入正题。他说:“毛主席提出防预为主的方针最正确。”等我问道执行情况时,他说:“不算好。现在衣食住行都很困难,劳动时间,尤其是1958年太长了。病人自然多起来。”但他又补充说:“这种情况,自然会改变的。”

我颇想知道先生对中西医合流的看法和意见。他说:“中西医合流将来会成功的,那时中国会有独特完美的新医学。但现在中医仍受打击!……”

我说:“先生,中西合流是个创造,中医精华一定会继承下来吧?”先生说:“自然,这不成问题,但目前困难尚多。……”

这次交谈的收获是知道中医受压,心里有不满意,但他们很坚强,把希望寄托于将来。

1959年2月21日《孙茂松有赶超苏广铭的勇气》: 今天读《学理论》几篇劳模的文章……。深为工人阶级的宏伟气魄所感动。我问自己:“孙茂松有赶超苏广铭的勇气,你还不能出色完成学校的那点学习任务?!”

1959年2月24日《在火车上的二三事》: 吕老师读省委书记强晓初关于在火车上一段记事时说:新的人与人关系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这种关系那怕是在车上也表现出来了。……

老师说得很中肯真实,使我回想起由京返哈在火车上的二三事。

我于去年12月4日由京返哈。我在车上也当了一次义务乘务员,看车上的痰桶满了,就一个个倒掉。一位女乘务员过来就喊:“小张,我去倒吧”。我说:“我倒吧,旅客坐车和在家一样,干点活呗!”她这才发现——原来认错了人,脸红得像早晨的太阳,忙解释说:“对不起旅客同志,我是按车长指示来找0625号乘务员小张的。”我说:“巧了,我也姓张啊!”

在火车上我还兼任义务售货员 ……

我被他连续10天的日记吸引住并写了较长的批语,他马上回应。

1959年2月26日《记住这一事又一事,按老师要求去做》:

“我对吕老师批语非常滿意。

“老师说:青年人都是经一事长一智,逐而在组织的教育下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了;而这一事又一事确实当很好的记住。日记是会帮助你完成这个任务的。这是多么亲切的教诲!

“老师还说:记日记委实是一个很艰难的劳动。但希望你这次能贯彻始终。敬爱的吕老师: 您如此中肯的希望,那能不使一个渴望更多地获得帮助的青年人心情激奋呢?我过去已有了一定的决心,这回决心更大,已经做了具体行动规划,请老师相信您的学生会按您的要求去做。”

在我看到春国在日记中体现出来思想水平提高了,生活内容充实了,写作能力扩展了。有针对性地对他的要求更进了一步,要求他每周写五篇文章,但字数不限。他努力地每周都完成了我的要求,一旦因故未完成时,马上认错检讨,然后补上。

我记得刚刚向他提出要求的第一周,他因忙于学生会工作,没有完成,但他写了一篇日记自责道:

“我本当按时完成,但遗憾的是并没有做到,只好这周补上。在我看来,没有实现自己的诺言是最大的痛苦;没有按照老师的要求做是最大的“不是”。

每周文章中有读毛主席的书的心得体会;有走又红又专道路的认识和具体做法;有在教育和生产劳动、社会实践中的事例和看法(其中有的在报刊上发表)……而且把文科学生在课业中学到的写文章的要求都较好地体现到自己的文章中了。无论从文章的内容(和当时的教学课业内容有关)丰富方面,从所表现出来的思想(这和国家的发展状况有关)面貌方面,从他写诗、记日记、写读书笔记、写论说文的锻炼中已经有相当突出的能力上看,张春国同学不仅是一个合格的、成熟的文科高中学生,而且为他以后的深造和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文字和思想基础。

(三)

在前边我说过“与春国同学结下的师生情已经隔代相传”。“师生情隔代相传”的话,我还是第一次说出,过去没有这样想,也不敢这样想,但在和春国半个世纪的交往中我真的体验到了这一点。

我生于1934年7月21日,今年82岁。1954年哈师专毕业后一直在省市重点校当了40年高中语文教师。我教过三十几个高中毕业班,其中我担任班主任的有二十几个班,直接教授的学生3,000多人。

我身体健康,家庭无负担,一心扑在事业上,从未因事因病耽误过工作。我知道作为人民教师,必须刻苦学习、勤奋工作、不断积累经验,以适应教育教学的需要。我把日常的语文教学、语文高考指导和与学生朝夕相处的班任工作结合起来,这样既提高了工作效率又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

我已退休20年,几百名学生至今和我经常来往,主要是哈8中60届文史2班和62届高三2班、哈1中66届高三6班和哈12中69届高三3班。我为我的事业自豪,我为我的学生骄傲。

张春国,大学毕业后在省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所工作,连续3年参加5县社教,文革中被打成“右倾”,被派到农村接受再教育,1970年被调回到省整建党办公室工作,后在省委组织部任副处级巡视员、部办公室副主任。

1985年以后回哈工作,先后担任市委党校副校长、市教育学院院长、市教育研究院院长、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是省市著名的党建教授,曾兼任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副主任,市中苏友好协会副会长、市社科联副主席、省管理科学院副院长及全省多家学术团体的副会长。

2000年退休后, 他十分重视家庭建设和隔代教育,2009年全家被评为哈尔滨市首届学习型家庭,他还用10年时间和外孙女姚昕彤进行隔代对话,效果甚佳。

2004年姚昕彤小学二年级时老师在地方教材中专门讲过“哈尔滨是座英雄的城市,要学习 抗日烈士事迹”,于是他制定了与之相配合的“以东北烈士纪念馆为基地,领外孙女走英雄之路”的隔代教育方案。

当姚昕彤走过一曼街又去靖宇街时,总是指着街路牌问:“一曼是谁呢?”“靖宇就是杨靖宇吧?”还不时发问:“为什么?”“怎么了?”此时此刻,他回想起我五十年前在讲杨靖宇将军时引用过的那首诗:“后生不识当年苦,遥指君陵话往秋。”他认为“后生不识当年苦”是可以理解的,但作为前辈有责任和他们一起“遥指君陵”共“话往秋”,不仅要知道和认识当年英雄“之苦”,还要在新的条件下继续走英雄“之路”。于是他经过深思熟虑,抓住孩子发问求知的教育时机和孩子开展了隔代对话实验。

时隔不久,姚昕彤走过了哈尔滨几条以英雄命名的街道,并且熟知其真正的涵义;多次拜谒抗日英烈遗像遗物和业绩。又隔不久她写的《走英雄之路》在铁岭小学 广为流传:

走过一曼街,

穿过兆麟街,

来到尚志街,

又去靖宇街。

哈尔滨的路是英雄的路,

踏上英雄的路我倍受鼓舞。

忘不了将军曾吃过草根树皮,

忘不了烈士曾经历枪林弹雨,

忘不了赵一曼给儿子的那封信,

那是我永远永远的思品教科书。

沿着烈士的足迹,

永远走英雄之路。

2004年这首诗获黑龙江省未成年人继承和弘扬伟大民族精神征文大赛一等奖。2005年又以《英雄在我心,行动在一生》在哈尔滨市青少年学习《抗日小英雄何畏》的征文活动中获一等奖。2008年她在赵一曼烈士塑像前作了《学习抗联精神,走英雄之路》的主题讲演,受到省市区关工委的表扬。2009年在哈69中读书时被评为市级五好青少年,2013年在哈师大附中读书时被选为中国少年作家学会副主席,2006—2014年连续9年获中国少年作家杯征文大赛一等奖。在姚昕彤的成功之路上,我们的师生情隔代相传,大放光彩。

2014年3月31日于哈尔滨

声明:我要去上班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张春国12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标题:(成人大专作文)(成人大专作文范文必背)
本文链接:https://www.51qsb.cn/article/m87wl.html

(0)
打赏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QQ扫一扫QQ扫一扫
上一篇2023-05-31
下一篇2023-05-31

你可能还想知道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