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场怎么处理人际关系)(工作怎么处理人际关系)

职场中常常有人会遭遇被领导或同事排挤的时刻,大部分人的处理方式都差不多,不是忍让、报复就是辞职逃避。但实际上,这些都只能治标不治本。

因为环境单纯的职场几乎不存在,无论被排挤是出于什么原因,伤害到了他人利益也好,自身性格不足也罢,我们都很难在职场中始终独善其身。

其实客观来说,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那就是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俗话说“朋友多了路好走”,这句话在职场中尤其有效。只要人缘够好,即使偶尔犯错,不管是无意中伤害了他人利益还是说错了话,几乎都能靠自己的职场好人缘解决。

无数沟通大师因此都致力于宣传各种沟通技巧,比如根据他人的微动作、微表情来判断对方情绪和下一步行动,从而有技巧地应对。但太过于技巧性的沟通只会流于表面,真诚度欠佳,无法长久维持。

(职场怎么处理人际关系)(工作怎么处理人际关系)

实际上,沟通的目的是为了满足对方的心理需求,获得对方信任。所以与其绞尽脑汁学习技巧,不如认真培养了解他人真实需求的能力。

这正是我们常常听说却少有人能具备的能力——同理心。

《同理心》的作者罗曼·柯兹纳里奇认为,同理心不只是一种能力,它更是一种理想和力量,能够带来人际关系的根本性颠覆。其核心就是,充分了解对方的感受和情绪,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根据对方的需要进行合理的帮助。

(职场怎么处理人际关系)(工作怎么处理人际关系)

而这种能力不只能够通过学习获得,其发展能够持续长达一生,让我们终身受益。

什么是同理心?

很多人误认为同理心是同情心或“想要别人怎么对待你,你就怎么对别人”这种利益上的交易。比如别人哭的时候给予安慰,或者为了让别人对自己好,而无底线地忍受他人。这其实是将同理心当成了操纵他人态度的工具。现实中,忍让带来的只有得寸进尺。真正的同理心,是想办法和对方“感同身受”。

比如80年代纽约知名的设计师帕特丽夏·穆尔,她为了了解老年人的真实需求,将自己打扮成彻头彻尾的老人。她戴上让人头晕的模糊镜片,刻意塞上耳塞让自己听不清,还在身上绑支架,之后她造访北美100多个城市,体验老人生活长达3年,最终设计出多款真正适合老人使用的新产品,后来她还为年长民众发声,游说国会改掉了《美国残疾人法案》。

穆尔正是利用同理心“感同身受”的原理,彻底转换角色,才切身体会到了自己的年长顾客们在生活中的不便之处,从而找准了他们的真实需求,获得了既实用又创新的灵感,更能轻易站在老年人的角度为他们提供最有效的帮助。

也有很多人认为,同理心是一种天分,或者需要极高的情商才能做到。但同理心研究领域通过大量实验发现,同理心与生俱来,并且人人都有。他们了解到,人类大概自2-3岁开始就已经出现同理心,比如看到别人打哈欠,自己也会想打;看到别人身上爬了一只虫子,自己也会感到毛骨悚然,这正是同理心的显性特征。

不过出于各种原因,我们的同理心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抑制,使得很多人在成年后无法对他人的感受产生共鸣,心与心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远。

为什么现代人越来越缺乏同理心?

最首要的理由就是自利观念的根深蒂固

我们大概都听说过“人性本来自私”的说法。这并不是空穴来风的认知,而是千百年来众多心理学领域专家传达的思想。

1651年开始,英国哲学家托马斯·霍布斯就首次提出了人性天然自私的说法。18世纪,思想家亚当·斯密在其著作《国富论》中支持了人性自利的意识形态。而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更是崇尚“推动人类演化的驱动力是竞争而非合作”的观点。而最关键的弗洛伊德也认为,如果没有束缚,人类将变成自私自利的野蛮兽类。

自利确实是人类自我意识的其中一部分,但并不是全部。在这些伟人们不断颂扬人性自私的本性时,他们也在无意中发现了人性中的良善,亚当·斯密曾开创了世上第一篇论述完整的同理心理论,达尔文也发现除了自私之外,哺乳动物还有其他本能,比如和同伴分离会难过,有些人会不顾自身危险营救他人于水火之中。

但自利主流观点的不断扩散与流传,使得我们在成长中更倾向于表现出自私自利的本性,从而抑制了同理心的成长。

其次,社会与政治障碍也导致我们的同理心得不到发挥

社会与政治因素是影响人类群体价值观最重要的渠道,同理心同样受到了它们的影响,并且是负面的。这种负面影响来自对特定群体的偏见,对权威的盲从,对空间距离的不同感知以及因信息泛滥而产生的同理心疲惫。

很多人会无意识给特定群体贴标签,比如一提到爱宅在家里的人,第一反应就是“死肥宅”,想到富二代就觉得对方应该是纨绔子弟。这就是贴标签,它会在很短时间内发生,使我们忽略对方本身的个性,难以对其遭遇产生同理心。

对社会权威的盲从现象向来也很严重。比如我们总是相信一些所谓专家的说法,或者因为对方社会地位比我们高,就无条件认为对方说的对,这会严重影响我们的个人判断。

空间距离对同理心的影响也很明显,比如我们会因为汶川地震的同胞受苦而无比心痛,但是对于遥远的非洲难民,同情的感受可能更多,而难以产生共鸣。这就是空间距离带来的同理心差异。

信息过度泛滥则会带来同理心疲惫。比如我们经常在网上看到各种绝症求助或者众筹信息,网友们大多都表现比较冷漠,就是因为这样的信息泛滥,极大地削弱了大众对弱者的同理心。

社会与政治障碍出现在我们生活的每一个角落,时时刻刻抑制着我们的同理心,使得自私自利的天性更加凸显,从而对他人的感受表现得更加冷漠,久而久之,我们便认为自己是不具备同理心的了。

如何有效培养同理心?

培养同理心的本质是构建不同的心智框架。心智框架是每个人都拥有的,即个性、价值观构成的整体世界观。培养同理心的过程就是内化包括自己在内的所有心智框架,达到深入了解他人与自我的目的。

而内化的主要途径,是通过沟通记录同理心的思考和相关行为,或者观察自己身边与自利不相符的人性。比如不惜回报的慷慨或者舍身帮助他人等等。这样的细致感知,能够让我们的同理心不断显现。

一般的沟通方式当然不会奏效。罗曼·柯兹纳里奇认为,向同理心强大的人学习是最有效的方式。他发现,他们在沟通中存在异于常人的非凡特质,但普通人也可以通过学习获得,那就是:积极倾听、展示脆弱、关心他人、怀抱创意精神以及学会自爱。

只有积极倾听,了解了对方的真实想法,解决对方需求,才能获得信任。这个概念来自设计了“非暴力沟通”的马歇尔·卢森堡,其关键在于“积极”。很多人会发现自己的表达欲望强于倾听,有些人甚至从来不关心别人怎么想,只愿意表达自己,其口头禅就是“你听我说...”,这是沟通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沟通大多是为了解决需求,但如果不主动倾听,只想表达自己,就很难和对方达成共鸣,解决不了对方的需求,信任就无法产生,对方自然也不想解决你的需求。而具备同理心的人,往往能积极倾听,他们不预设立场、不妄加评判,通过积极倾听获取对方需求,给出满足对方需求的答复,从而获得信任。

适当展示脆弱更有利于和他人产生共鸣。展示脆弱在职场中尤其受人鄙视,毕竟职场是利益场,很多人认为展示脆弱无异于予人把柄,于自己百害而无一利,其实不然,大量职场研究发现,善于展示脆弱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因为人人皆有脆弱面,适当展示脆弱不仅不会被轻视,反而容易收获共鸣,拥有更多好感,比如也许你会发现那个高冷的领导和你一样性格软弱。当然无底线地展示脆弱不被提倡,因为过度表达负面情绪会影响别人的心情,引起对方反感,同时也给了小人更多抓住我们把柄的机会。

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人能培养高度同理心,只在乎自身利益的沟通无法有效培养同理心。想培养高度同理心就要有意识地留意自身意图,如果不能发自内心地关心他人需求,真实的自利意图很容易被察觉,从而彻底失去对方信任。比如如果目的是为了向同事借钱,却一直关心对方的痛苦和难处,同事可能会在一开始陷入你关心她的错觉,但因为意图并不是如此,最终你说出借钱的话,那么同事对你的信任会立刻土崩瓦解,出现更强烈的反感情绪,认为你是个虚伪的人。所以如果是关心他人,一定不要带有目的性,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才能真正地拉近彼此的距离。

创意沟通更有利于深度对话,真正打动人心。我们打开对话的方式往往一成不变,比如“你最近过得如何?”、“你是干什么的?”,这样的对话不是不好,只是很多人被问得太多,会觉得这样的问题很无聊,接下来的对话自然也就更加无聊,最终沟通常常会因此陷入尴尬。只有深度对话能够打动人心,想要达到这个目的,可以尝试有个性有意思的提问,比如像宗教、共同感兴趣的领域话题等等,这样可以挖掘出很多深层的问题,彼此不断产生共鸣,沟通才能直达内心。当然除此之外,你也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问一些比如“你愿意变成什么样的动物?”等特别的问题,这样看起来比较古怪,但其实会极大地引起对方的沟通兴趣。

善待自我,才能善待他人,真正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会自爱的另一种说法,就是对自己有同理心。说得再通俗一些,我们要学会善待自己和喜欢自己,不要过于自卑,也不能过度自大。对自己有了同理心,我们才能拥有深沉的情绪力量和有自知之明,这样在和他人沟通的时候,才能彻底地抛弃自我,不带有自我利益和观点地倾听对方,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从而获得他人的信任,和对方达成深度共鸣,真正和谐地相处。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对自己存善心,才会对他人怀善念。

总的来说,培养同理心的本质是展示真诚、设身处地地感受他人。通过积极倾听、适度展示脆弱、用创意提问来进行深度对话,了解对方的真实需求,进而满足他们的需求,获得对方的信任。而以上深度对话的所有方式能够成功的基础,是我们要学会自我善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下自我,真正为他人着想,形成良好的沟通循环,收获好人缘。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声明:我要去上班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光明网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标题:(职场怎么处理人际关系)(工作怎么处理人际关系)
本文链接:https://www.51qsb.cn/article/m8mq5.html

(0)
打赏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QQ扫一扫QQ扫一扫
上一篇2023-01-15
下一篇2023-01-15

你可能还想知道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