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管理说白了是干嘛的)(行政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和前途)

(行政管理说白了是干嘛的)(行政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和前途)

周王朝完全是一个“家族企业”。

晋国、郑国、鲁国、燕国、蔡国等,国君与周天子都有血缘关系,在国与国的正式场合称“君臣”,在私下里则多称“叔舅”,对于周天子来说,某国国王若是他父亲家族的成员,他私下里称对方为“叔”,若是母亲家族的成员,私下里称“舅”。

有一次晋国的使臣朝见周天子,周天子请使臣在自家后院吃饭,晋国使臣有些不满意,问周天子为何不以国礼待之?

周天子回答说,晋国国君是我叔叔,派使臣前来,我以家庭之礼相待,说明我们关系亲近。

这种颇有“周朝特色”的统治方式,最好地诠释了什么是“家国天下”。

在周代,国家就是家族的放大版,家族就是国家的缩小版,君臣就相当于父子,国家之间相当于兄弟手足。

有了这种关系,儒家的理论才能解释得清:

比如孔子说“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臣与父子本质上是同一种关系,君臣是国家的父子,父子是家庭里的君臣,这可不是“类比”关系,而是确确实实。

周武王的儿子都被封王,他们在家是儿子、在朝廷是臣僚,他的嫡出长子周成王即位后,各诸侯王在家便是兄弟、朝廷上仍是臣僚。

(行政管理说白了是干嘛的)(行政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和前途)

如果不参照周朝的血缘体系,让一个美国人或欧洲人来理解,是很难明白其中意思的。

又如《大学》里说“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本质上是一回事,说来说去,意思仍然是政府与家庭的转换,周天子在朝廷上是政府领袖,在朝廷下是周家宗族的大族长,国事便是家事,臣僚便是亲人,这对于采用公务员行政体系的今人来说,已经不是一回事。

参照这种“周朝特色”的家国天下观念,贵族时代的很多行为也就能解释得通了:

比如两国交战,通常并不以杀死对方为目的,而更是一种荣誉决斗,贵族们都沾亲带故,如何下得了重手?点到为止即可。

比如秦国、晋国世代交战,在战场上难分胜负,但当晋国发生内乱、晋公子重耳落难时,秦国却护送晋公子渡过黄河;当晋国遭遇饥荒缺粮时,向秦国这个敌人求救,秦国竟然答应供应粮食给晋国。

比如晋国大军进攻齐国,蓄势待发,听闻齐国国王逝世了,晋国立刻撤军,还派使臣前往吊唁。

打仗归打仗,宗族情谊是不能丢的。

比如郑国的大夫犯了错逃到晋国,晋国庇护了他,郑国也没有再追究,只是告诉庇护方在逃的大夫是二等侯爵,于是晋国只把该大夫爵位降了一级,让他继续留在晋国生活,这个犯错的大夫相当于是从大伯家住到了二叔家。

再如诸侯各国虽然所杀,但都不违背周天子的旨意,尽管周天子早就没权力了,但大家还是可以到周天子家坐着喝茶的,再怎么打也是内部矛盾,要是遇到外患如戎狄入侵,还是要一起出兵的。

(行政管理说白了是干嘛的)(行政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和前途)

以上这些事件,在春秋时代都是普遍存在的,列国之间的关系,并非单纯的政治利益关系,而遗留了许多家族血缘关系。

周家统治了天下数百年,而随着领主制度的破坏,世袭贵族的破产,这种政治体系便开始解体了。

削藩国,设郡县,秦国、楚国是最早行动的。

国君们意识到,不能再让地方领主们瓜分他的权威了,所以不再把土地作为亲戚们的分封,而是派行政官员去管理。

这些行政官员与国君没有血缘关系,只是为国君做事,拿工资,三年一期,五年一任,到了时间就调走,退休之后也不可能再让儿子接替,没有世袭的可能。

于是,一种新型的国家模式产生了:政府不是家族企业,而是拥有一批组织有序、训练有素的职业官吏,这些官吏与政府有类似“契约”的关系,双方认定任期,在任期内乙方为甲方工作,管理臣民,任期一满,如果甲方不满意可以解约,满意则可继续合作。

这是两种不同模式的政府制度,由此产生的观念变化也极大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性格:

在领主时代,政府体系是沿用家族关系的,所以政府官员干得好坏与否,都无可厚非。

周天子是无法开除诸侯的,更不可能去消灭他们,否则会违背伦理之道。

在这种氛围下,儒家“性本善”的观点必然成为主流,因为惩罚很难施行,所以只能靠提倡忠孝仁爱、兄友弟恭来感化家族成员,通过礼乐仪式和生活教育形成一整套的尊卑体系,号召大家心向善念,都听周天子的话,为家族荣辱着想。

(行政管理说白了是干嘛的)(行政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和前途)

而到了地主时代,大量非血缘关系的官吏涌入政府,诸侯不再存在,郡太守、县令、州牧等都是朝廷任命的官僚,他们与皇室没有家族关系,也就谈不上深厚的感情。

尤其在先秦,国家众多,一个官吏在这国不满意可以跳槽到那国去,所以君主与臣下的关系是可脱离的,并不是终生附属,因此信任度大大降低。

君主为了能控制臣下,驾驭他们,法家“性本恶”的思想必然成为主流,因为虚空的道德仁义不管用了,只有赤裸裸的利益才能让官僚们动心,也只有严刑峻法才能让官僚们有所忌惮。

所谓“刑不上大夫”,意思就是对于大夫级别以上的人不用刑,自家人只讲礼和情;所谓“礼不下庶人”,意思是对于新崛起的平民阶层的这些官吏,讲情和礼是没有用的,只能用刑罚驾驭他们。

以家族体系为蓝本的儒家思想被抛弃了,以官僚体系为蓝本的法家思想受到了重视。

法家思想的代表人物之一申不害,是官僚制度的创始人,他强调驭人之“术”。

他是韩国宰相,设计了一套考核政府官员的方案,规定业绩岀色可获提拔,管理失职就降级或撤职,这一切都由君王掌控,由此君主权力迅速扩张。

法家的另一代表商鞅更是彻底地“弃礼用法”,他说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有了好处自然会去追逐,遇到害处自然会躲避,所以君王驾驭臣下应该“重刑”,对于犯错之人用严刑惩罚他,起到威慑作用。

商鞅认为刑罚和战争都是必要的“以刑去刑,以战止战”,只有用重刑让人民害怕,人民才不会犯法,只有用战争去消灭战争,才能换来和平。

到了韩非子时代,已是战国末期,惨烈的战争发展到白热化,法家思想也走到了极端。

(行政管理说白了是干嘛的)(行政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和前途)

韩非子说“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因为天下所有人都有私心,所以皇帝要一人裁断,谁都不值得信任,也因此要“强国弱民”,把皇帝的权力最大化,而百姓毫无权利,最好是“愚民”,在思想萌芽阶段就扼杀民众对皇权的威胁,禁止其他学说,反对人民读书。

乃至于法家认为连亲情也是假的,人与人之间只有利害关系,父母爱子女是为了以后能养老,子女爱父母是为了得到庇护,双方都是利用,一旦到了灾荒之年没东西吃时,父母就会“易子而食”,一旦父母衰病了,子女就会嫌弃不肯赡养,这都是人的私心。

社会制度的空前变革引发了思想的变革。

贵族时代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亲亲尊尊”的体系,各就各位,秩序井然,和谐安稳,却也呆滞僵化,缺乏流动;官僚时代则是“王子犯法与民同罪”“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的重新打乱,上下层是流动的,变数很大,信任度降低,但也促进了新陈代谢。

我们把孔子、孟子、韩非子三者思想作一个比较,便可看到数百年间的变化:

孔子说“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君在上、臣在下,这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尊卑体系泾渭分明。

孟子说“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臣关系好不好,视情况而定,权宜而已,不存在臣对君的绝对服从。

韩非子说“上下一日百战,臣之所不弑其君者,党羽不具也”,君臣每天都是相互算计,臣下之所以不敢造反,是因为羽毛还不够丰满,君之所以还对臣有好感,是因为臣下还有被利用的价值。

领主时代与地主时代的权力分配也完全不同了。

(行政管理说白了是干嘛的)(行政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和前途)

在领主时代,许多国家都是由宗族各派势力共同掌控,如鲁国由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共同执政,晋国由六家(六卿)共同执政,是少数人的“内部民主制”,所以君主的权力并不集中,要征求各宗族的意见。

到了地主时代,由于这些贵族集团都落败了,君主的权力得到强化,如秦国没有强大的宗族,秦王权力就很大,因此中央集权才有可能。

范文澜就说:“地主比起领主来,数量大大增加了,力量却大大分散了。地主阶级的豪强,在某种程度是实行割据的,但不遇特殊的时机,要像领主那样割据称雄,也是困难的。”

许倬云也认为:“社会等级分层消失了,代之而起的是权威的两极系统:在上的统治者和在下的臣民。”

官僚既是帝王的臣民,也是臣民的统治者,他们与春秋时代的贵族不一样,无法分得任何权力——财政权、人事权、军事权通通收归中央,他们只能是执行、建议,最终的审批权在皇帝手上。

所以,中国的封建社会是在周朝,分封建制,类似于西欧中世纪时期;

而进入秦汉时代以后,中国实为中央集权社会,帝王权力很大;

再到两晋南北朝时,又变成了几大宗族共同执政的形式,帝王权力缩小了;

自唐代以后,中国真正进入稳定的中央集权制,再与“封建”二字无关政治制度的转型还引发另一个问题:在组织人事方面,人才该怎么考核、选拔、培养?

由于在领主时代,职位通常是在同姓家族内部世袭的,从爷爷到父亲再到儿子,做的是同领域的工作,所以每个家族都很有连续性。

(行政管理说白了是干嘛的)(行政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和前途)

对于这些贵族子弟来说,从小就受到熏陶,知识也是一脉相承的,正所谓“龙生龙,风生风,老鼠的儿子会打洞”。

而到了地主时代,每个官吏都是单纯的个体,并无家族知识传承,祖辈也许是农民或手工业者,他们的儿子除了通过书本知识学习执政理念,别无他法,所以需要有新的手段对他们进行培训、考核、筛选。

在这种情况下,新兴地主阶层的行政管理知识就成了问题,既然没有家族延续,该如何是好?

“私学”的兴起为培养官吏提供了条件,这些私立学校通常由贵族后裔创办,比如孔子就是最著名的私立教育创始人,他传承了贵族的礼仪、学识和行政管理技能,并把这些知识传授给下层平民、新兴中小地主,使他们有能力胜任政府职能。

孔子的许多学生,子路、冉有、子羔、公西华后来都进入政府机关工作,为鲁国效力。

说白了,贵族体制就是“藩国制”,分封自家人为王侯,替天子镇守一方,同时也有莫大的权力;官僚体制就是“郡县制”,选拔聘用官吏,到某地工作一定期限,只是执行上头的指令,为政府办事。

但是,贵族体制转型到官僚体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其间经历过上千年的反复磨合。

秦朝是第一个完全官僚体制的王朝,在全国都采用“郡县制”,但很快灭亡,后人认为秦朝正是因为使用纯粹的官僚、缺乏宗族势力的维护,所以在危急时刻得不到援助而灭亡。

到了西汉初年,汉高祖刘邦采取“藩国制”与“郡县制”混合的体制,在关中核心区是郡县制度,由皇帝直接控制,在山东和江南地区是藩国制,分封刘氏宗亲为王,这是一种折中制度,为西汉王朝的稳固提供了条件。

(行政管理说白了是干嘛的)(行政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和前途)

当中央出乱子时—吕后乱政,外戚干政,地方上的诸侯王爷们便成了维护刘氏的重要力量,击败了外戚;当地方出乱子时—吴楚七国之乱,中央又有足够的威权镇压诸侯叛乱。

从两汉到两晋,始终是贵族体制与官僚体制并存,时利时弊,直到唐宋时代,“科举制”的普及才为官僚制度的全面施行打开了大门。

自宋朝开始,中国进入一个彻底的郡县制时代,也就是中央集权时代,贵族、宗族也消失在历史舞台上,全国上下一盘棋,普天之下,真的是皇帝一人说了算了。

官僚取代贵族固然是一个伟大的变革,但官僚体制并非没有缺陷。

作为第一个彻底施行官僚制的宋朝,虽然解除了贵族垄断的威胁,但同时也带来了财政透支的巨大弊病

因为贵族时代的中央朝廷是不发工资给各诸侯的,诸侯在自己领土上自力更生,养活自己,他们不需要贪污,只需要经营好自己的地盘就财源滚滚。

而官僚时代全国所有的官僚都依靠中央发工资,宋朝的国库因此连年亏损,仅仅到第四代领导人宋仁宗时,就陷入“积贫积弱”的困境。

至于后来的明、清两朝,官僚体制弊病更加严重,贪污腐败成风,“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已是人尽皆知的秘密。不过,这是后话了。

关注我不走丢,更多精彩内容绝不让你失望!

声明:我要去上班所有作品(图文、音视频)均由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唯心史官所有,原文出处。若您的权利被侵害,请联系删除。

本文标题:(行政管理说白了是干嘛的)(行政管理专业就业方向和前途)
本文链接:https://www.51qsb.cn/article/m9h0c.html

(0)
打赏微信扫一扫微信扫一扫QQ扫一扫QQ扫一扫
上一篇2023-07-19
下一篇2023-07-19

你可能还想知道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